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文艺微评>文艺微评>正文

好莱坞卖中国元素 观众为何不买账

2016-07-04 阅读: 来源:光明网 作者: 收藏

  又是一年美国国庆前夕,电影《独立日:卷土重来》上映了。虽然美国国庆只放假一天,但不少美国人还是会在其前后休假,变成一个人为的小长假。长假中的一项常规活动自然就是看电影,因此,这部电影的上映,恐怕不光光是为了情怀向二十年前那部经典的《独立日》致敬,更多的是为了趁着国庆档捞一笔票房。

  当它进入中国市场,在其中添加了不少“中国元素”时,就更难以逃脱这样的嫌疑了。国内的观众为了将其与之前那部《独立日》区分,会简称其为《独立日2》,无心之称呼却恰如其分,因为它真的很二。

  且不说电影本身除了好莱坞大片一贯高水准的特效之外,从拍摄诚意到剧情全部泛善可陈,打着致敬经典的幌子,其实是不想去动脑筋琢磨起承转合的细节,尽想着忽悠情怀粉。在制作精良的特效之下,是苍白粗糙和漏洞百出,让人产生一种智商受到蔑视的不适感,甚至腹诽:“外星人赶紧把地球灭光光吧,千万别再拍续集了……”

  而在这已经粗糙不堪的电影中,还突兀的植入了蒙牛、QQ等国产品牌的广告,让人更加出戏,中国演员杨颖(Angelababy)的戏份也给人一种强行添加的印象——即便没有她这个角色,剧情并不会有什么实质性影响,更何况她的演技一如既往的平庸。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好莱坞电影试图以“中国品牌+中国演员”的组合来取悦中国观众了,这并不奇怪,面对着迅猛增长、直追世界第一的票房市场,好莱坞商人们自然不可能放过从中分一杯羹的机会。奇怪的是,貌似我们这些中国观众却对此并不感冒。

  上一个因此而广遭非议的是大名鼎鼎的《变形金刚4》,因为植入太多的中国品牌,这个经典系列颇引起了一些对其“晚节不保”的担忧。现在看来,如果《独立日》真想拍第三部的话,制片方和导演或许会在“中国元素”这个问题上好好斟酌斟酌。

  其实,我们并不反感好莱坞影片当中的中国元素,如果它们以一种让人舒服的方式呈现,我们也愿意为之买单。只可惜,从几十年前华人和中国刻板的滑稽和丑化形象,到现在毫无诚意的硬性推广,仿佛从一个极端到了另一个极端。

  品牌赞助商希望出镜是可以理解的,但能否稍微认真的进行一下情境设置呢?不要让观众瞬间产生“我到底看的是电影还是广告片”的错觉。Visa在一些电影中的植入就没有什么痕迹,而某豪车和手表品牌与《007》系列电影的长期合作也十分成功,我相信制片方如果真心愿意投入精力与广告商合作,广告是可以润物细无声的。

  而选择中国演员参演,则更需要将其与剧情进行有机匹配,别让他们仅仅成为生硬台词的读词器,同时对于中国演员使用汉语还是英语的场景进行仔细的考虑,别出现跟外国演员说汉语那样的低级错误(当然,这种安排并非绝对不妥,有时也可以作为塑造演员性格的一种方式)。

  总而言之,我们希望看到中国元素能够以更加丰富而有内涵的方式体现,不要那么简单粗暴,简单到一眼就能看见里面全是“钱”字,粗暴到看完电影后还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中国电影市场确实很大,但国内观众对于电影质量的品味和要求已经越来越高,对于中国元素应当如何出现在外国电影中也越来越理性健康,就如同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我们对于外国人说汉语已经习以为常,那个听到金发碧眼们用汉语说“你好”就能受宠若惊、头晕目眩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空天阙)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