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文艺微评>文艺微评>正文

汪海林:影视产业不能“泛娱乐化”

2016-07-13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网 作者: 收藏

 

汪海林 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著名编剧

  随着中国影视开放进程的加快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影视创作越来越受到各方的关注。为此思客对多位影视界知名人士进行专访,畅谈当下影视创作中的价值取向、新媒体环境下的影视创作及中国影视产业工业化等问题。思客将持续推出专访稿件,从多维度与影视名家一起论道中国影视产业。

  近日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著名编剧汪海林先生接受思客专访,以下根据本次专访实录整理:

  放大主流声音,营造良性创作环境

  思客:

  《铁齿铜牙纪晓岚》系列、《神医喜来乐》等是观众喜闻乐见的影视作品,您在影视创作中遵循的价值取向是什么?

  汪海林:

  刚开始创作的时候,并没有有意识地去遵循什么。但是,对于创作者来说,会有一个基本要求,那就是善恶分明。慢慢地,创作多了,在遵循价值取向方面就会有自己的主动要求。有时看到价值观模糊甚至存在导向问题的作品时,我们也很着急。

  我能做的就是在自己的作品中,尽量把价值诉求表达出来。举个例子,在创作《神医喜来乐》时,我们讨论喜来乐给剧中坏人看病的一场戏。有一个方案提到让喜来乐去害那个坏人,我当时提出说,这部戏是描写中医文化的,医生都有一个职业道德,哪怕是面对坏人也要先把他的病治好。

  所以,后来就对那场戏作出调整,其中表现出的精神就是贯穿在作品中的价值观。其实,我们创作的每一场戏,每一句对白,都体现了作品的价值观。

  思客:

  伴随着中国影视开放进程的加快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当前影视创作遵循的价值取向有何变化?您如何看待这些现象?

  汪海林:

  现在的社会越来越多元化了,无论是表达方式还是价值观念,都呈现出多层次的形态。有时,主流声音会淹没在这些多元化的形态中。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把主流声音放大,一方面创作出更有力量、更有可看性的作品;另一方面则要依靠社会的综合发力,由创作者、媒体平台、宣传平台等各方共同合作,营造良性的创作环境。

  与观众产生共鸣,回归创作本身

  思客:

  影视创作遵循的价值取向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汪海林:

  以前的影视作品,商业化和娱乐化不够。近年来,我们在电影类型片探索、电视剧多种题材开拓等方面作出很多努力,进步很大。但是,在取得进步的同时,也出现了“泛娱乐化”的倾向。

  有的创作者会为了娱乐而娱乐,迷失在娱乐化的创作中,从而导致对主流价值观追求的丧失。影视产业的特点是有大量作品生产,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出现复制生产,有的创作者认为复制生产的作品更有保证,但我认为这种倾向是危险的,把别人的作品搬过来进行复制,会对原创作品产生不小的冲击。

  思客:

  为了促进中国影视产业的良性发展,影视创作需要遵循哪些原则?

  汪海林:

  首先是创作规律的问题,作品质量跟创作时间是成正比的,花费时间长,作品质量才有可能高。再一个,创作者要有感而发,编剧大部分是邀约创作,但无论什么题材,都要找到有感而发的点,这样才能打动观众,找到和观众产生共鸣的地方。我们常说,写一部戏,如果第一集就让观众落泪了,他一定会看到最后一集。跟观众产生共鸣,这一点非常重要。

  主旋律作品的创作,我认为,核心问题还是要进行艺术创作,不要单纯地把影视作品当成宣传品。艺术创作要靠形象打动人,通过具体的细节让观众感同身受。

  思客:

  在创作的过程中要考虑哪些方面的因素?

  汪海林:

  首先是市场因素,创作者要面对市场、研究观众。但在创作过程中也不能一切听市场的。我以前参加过一个会议,有一句话很打动我:“请切记,没有作者便没有观众。”这一点很重要,我们的文艺创作是由作者出发的,目的是到达观众,而不是由观众出发。

  其次,创新很重要,我们在创作每一部作品时都希望创新,但是把创新变成猎奇、变成哗众取宠,那就不合适了。所以要控制好这个度,特别是涉及严肃题材时,我们要谨慎创作,不能“泛娱乐化”。

  最后是对我们自己专业的要求,这些要求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早期刚入行的时候,我一直在研究收视率和票房,现在不大研究了。因为我觉得应该回到创作本体上来,不要把收视率放在那么至高无上的位置。当经历了商业化的进程后,我越来越觉得,回归创作本身是多么的宝贵。

  影视创作不能只为“90后”服务

  思客:

  在将近20年的影视创作生涯中,您的心路历程发生了那些变化?

  汪海林:

  我是中央戏剧学院毕业的,刚毕业那会儿,为了生活,有什么活儿就接什么活儿。经过这个阶段后,我觉得我们不应该仅仅做生产者,更要做创作者,做精神产品的创作者。

  现在的很多年轻人对作品的价值观不是很关注,可能他们也需要这样一个成长的过程,等意识到这些问题时,他们自己会改变的。

  思客:

  您对当前影视行业的发展有哪些建议?

  汪海林:

  现在国内的影视剧行业发展情况很不错,是全球比较大的影视剧市场。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在电视剧创作方面遇到了瓶颈。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对传统产业格局和创作思维的冲击非常大。

  整体来看,目前的影视创作转向了以青年文化为主导的市场。“影视剧只为‘90后’服务”,我也在其他场合批判过这种倾向。近些年影视剧创作出现这样的趋势,可能是因为有人希望针对互联网用户进行创作,把互联网系列产品打造成产业链。我觉得,这些内容可以成为创作的源头之一,但不应该成为唯一的或者说占主导的创作源泉。

  对影视剧创作来说,应该讲究一个健康的生态,整个国家的创作资源或者市场需求不能只瞄准“90后”,他们只是市场组成的一小部分,其他年龄阶层观众的需求不应被忽视。我们传统的影视产业不能盲目参与到这场片面的“狂欢”中去,还是要立足基本受众、不抛弃传统受众。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