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iPhone摄影大赛2016年度的评选结果新鲜出炉。这次的获奖名单中,多了不少中国面孔,第一名的获得者牛思源是一位来自新疆的小伙子,他的作品《Man and the Eagle(老人与鹰)》展现了一对生活在新疆大自然中的“拍档”,画面十分温情,而且具有浓浓的地域特色。单看照片,很难想象这是出自大家手机里都有的“照相”功能,真是让我等只会用手机拍大头照的“照渣”情何以堪……
iPhone摄影大赛已经举办了9届,因每届作品都十分惊艳被戏称为“手机摄影界的奥斯卡”。本届iPhone摄影大赛的获奖作品中可谓亮点多多,下面先跟随小编欣赏一下,看看咱们的手机照相机到底能创造出怎样的奇迹吧。
2016年度总冠军
Siyuan Niu(中国) Man and the Eagle
年度摄影师 第一名
Patryk Kuleta(波兰) Modern Cathedrals
组别:建筑 第一名
Jian Wang(中国)
组别:儿童 第二名
Siyuan Niu(中国)
组别:风景 第三名
Jian Wang(中国)
组别:新闻事件 第一名
Loulou d’Aki(瑞典)
组别:肖像 第一名
Elaine Taylor(英国)
最后来一张大合影,
9届iPhone摄影大赛第一名作品: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看到这些作品,不知道小伙伴们是什么心情呢?如果想欣赏更多美照,可以去IPPAWARDS官网浏览(点击可直接浏览)。
iPhone 摄影奖(iPhone Photography Awards,IPPAWARDS)是一项利用苹果设备进行摄影的比赛,自2007年开始每年一届举办至今,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摄影爱好者参与,其中不乏专业的摄影工作者,当然也有跟你我一样的路人甲。历年评选出的优秀作品以“生动”“专业”“趣味”著称,奖项分离既有严肃的“纪实摄影”,也包括“生活”“儿童”等十分贴近大众的选项。
相较于长枪大炮式的专业摄影设备,手机摄影更为方便和灵活,这样的便捷似乎打破了“摄影”的门槛,更多的普通人拿起手机就可以记录下生活中的特殊时刻,在有意或无意之间进行着十分快捷的“艺术创作”。
▼
摄影 是一项基于摄影设备进行的艺术创作活动,自1839年达盖尔的光学理被大众熟知、摄影术在法国被宣布正式诞生以来,摄影艺术随着摄影设备技术上的进步一直在改变。摄影艺术从诞生初期就注定了与传统艺术门类的不同,设备的更新带来更为便捷和优质的摄影体验,也一直在降低操作性上的门槛。要说摄影的门槛到底降低了多少,一组图片即可说明:
达盖尔摄影术的拍摄方法
我们可以看到,最初的照相机十分笨重,需要经过训练的专门的摄影师进行操作,拍摄一张照片需要20至30分钟的曝光时间。也就是说,想照张相几乎要将Pose摆到地老天荒……
于是,人们发明了这个▼
这是专门用来支撑身体完成拍摄的支架,为了拍张照片也是real脑洞大开。
十九世纪的“套机”,有没有联想起爷爷奶奶家里面的老式缝纫机?那么那时的人们是怎么完成户外拍照的呢?据说,他们需要一辆马车专门装载照相设备。
这是最初的单反相机,虽然原理已经十分相近,但跟我们目前使用的单反还是相去甚远吧?看了这个大箱子,你们还好意思抱怨单反重吗?
改良后的手持相机,体积变小,重量也减轻了很多。可是,你确定这是“体积变小”之后……?
1914年,柯达口袋相机诞生
莱卡35mm相机的出现,让摄影变得更加轻松
便携照相机的出现像是锡管颜料对印象派的影响那样,彻底改变了摄影。
Edwin Herbert Land和他的宝丽来相机,这架SX-70一直是小编的心头好。
人人都爱宝丽来——即时成像相机的发明彻底将摄影拉下了神坛,人们轻轻松松便能获得一张色调极佳的仿佛加过滤镜的照片。
安迪·沃霍尔手持宝丽来SX-70
禄来双反相机
在平价、便捷形相机不断发展的同时,数码相机的诞生彻底改变了高端专业相机。单反+数码为现代摄影打造出了最强的组合。
尼康和佳能的数码单反原型机
而手机+摄像头的组合将数码的便捷性发挥到了极致:
诺基亚N95配备了蔡司镜头,使手机的拍摄效果得到了极大提升
iPhone4在发售当年超过了相机成为网络图片上传量最高的机型
对于不少摄影工作者来说,高端设备是更好地完成摄影创作的保障。但也有另外一些摄影师,选择较为便携的设备进行创作,同样留下了优秀的作品。
摄影师尤金·史密斯 摄影器材的狂热爱好者 1962年
荒木经惟 “地铁之恋”系列 此系列照片均为便携相机拍摄
伊朗摄影师Ako Salemi用手机拍摄的纪实摄影作品
动物摄影师David Craik用iPhone拍摄的作品
随着相机的普及和平价以及摄像设备在手机上的兼容,摄影几乎被破除了器材的门槛,越来越多的普通人也加入到了摄影大军中。客观说,器材的改进确实促进了摄影作品水平的普遍提高,不少业余爱好者也成功拍出了“大片”的效果。
2015年IPPAWARDS第一名获得者Michał Koralewski的参赛作品,他有两份工作并且需要照顾三个孩子,但是他依然用口袋中的手机拍出了令他感动的一幕。
技术的变革和器材的更迭是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在这个充斥着怀旧又追逐着革新的世界里,这样的变革确实给了我们更多的选择。
美国女摄影师Annie Leibovitz曾说: “最好的相机,就是能时时刻刻都装在身上的那一台。”
大家说
@摄影师牛思源:我不是创造美的那个人,我只是在记录美,随身带一部手机足矣。手机就像我们手中的笔,不要在意笔的好坏,因为笔本身是写不出诗歌来的,诗歌是人写的。
@匿名:摄影在技术层面可以算作一个低门槛的艺术门类,它不需要传统艺术中对于技术的“童子功”。但其实艺术是相通的,品味都是需要培养和积淀的。
@如意:能拆掉摄影艺术的门槛是一件好事,为什么艺术就一定要是高高在上的呢?艺术是存在于人的天性中的,有一个便捷的工具可以轻松实现,难道不好吗?
@蒙蒙:对于摄影作品来说,设备不是最重要的,对艺术的理解才是。
@匿名:某一艺术门类的普及化并不预示着这一门类的“死亡”,相反,这是个淘汰的过程,是这一门类走向精英化的过程。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