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文艺微评>文艺微评>正文

文学评论家金理:文艺批评离不开随时更新的问题意识

2016-08-05 阅读: 来源:文汇网 作者: 收藏

  金理近照。

  主要成就:获上海2014年度社科新人、2012年度青年批评家、第5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等荣誉。

  问: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答:午后读书。

  问:接下来的计划是什么?

  答:研究“文学史上的青年人形象”。

  最近一次“望道”现当代文学班活动上,台下满是年轻好奇的面庞。主持人是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金理,讨论主题是年轻作家常小琥的小说 《收山》。同为80后,金理对出生于1980年代作家的创作尤其感兴趣。“同代人关注同代人,是义不容辞的。”他发现,很长一段时间,很多人只是通过娱乐新闻,用粉丝心态去打量80后,“积聚了大量似是而非的看法”,但学理性的阐释一直缺位。对此,金理不想缺席。

  一次学术会议让金理印象很深。会场上,一位前辈评论家发言时吐槽某位80后作家及其“脑残”粉丝群体,金理听到背后传来一声嘟囔:“谁说的!”声音细微,却分明带着几丝对前辈结论的不满。“回头一看,是听众席上一位旁听者,看年纪应该跟我同龄。”那一刻,金理觉得非常惭愧:“一个从事文学批评的人,本该在上述两种声音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但我们做得还很不够。没有去告诉前辈,为什么他们眼中不入流作品,有可能恰恰拨动当下青年人的心弦,也没有为同代人的创作提供学理性的评论阐释,借此与流行视野拉开距离。”

  金理近年来都在努力以文学批评的视角研究同代人的创作。继去年推出《同时代的见证》,今年他和青年评论家黄平、杨庆祥合著的 《以文学为志业:“80后学人”三人谈》出版,书中专门论述了“80后写作与当下中国”等话题。

  开设“当代小说选读课”是金理与学生们交流的阵地,在这里,他会与年轻读者讨论他们关心的年轻作家。比如郭敬明,在他创作的小说、系列电影、文学期刊以外,还有哪些刷新人们文学想象的地方?金理跳出最初的偏见,重新审视自己的批评立足点,在商业市场和个人探索之间寻找回旋的余地,感知一些作家在多方博弈里“借水行舟”的尝试。“与其把市场、纯文学分割开来,或者将文学简单划分为雅、俗,不妨细细感知不同文学版块内部以及版块之间,存在着产生新意义的缝隙。尽管这些空间目前也许还很暧昧、不稳定,但我想,这正是值得今天的文学批评去珍重的。”

  及时追踪新人新作的一大难点,是评论家要在没有坐标体系的情况下提出想法。这种专业理性的介入,既需眼观六路,也要静得下心来感知八方。金理的导师、知名学者陈思和就曾提出,要警惕“局限于学院派知识结构的偏狭与傲慢”。金理在磨练批评视角与笔端时,给自己提的要求是:“像一块站在水里的石头那样,在水里研究水”。他觉得,文学主张移情、感同身受,“文学批评当然需要广博学识、深厚学理,但更需要的是一种初出茅庐的勇气、随时更新的问题意识。”

  如果说,60后作家的经典化,其实离不开他们同时代批评家群体的有效阐释,金理说,“与此相比,我们这一代评论人任重道远。”

 

       延伸阅读:

       第五届《文学报·新批评》优秀评论奖颁奖

       第五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颁奖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