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文艺微评>文艺微评>正文

阿巴斯:影片不是个被观看的物体

2016-08-11 阅读: 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 收藏

  阿巴斯·基亚鲁斯塔米是个摄影师也是诗人。

  世界各地的古典诗歌有不少把诗人自己放入其中的,波斯中古诗歌常见这样的作品,诗人就以诗人的身份混杂在骑士、诵唱者、社交女、说书人等当中。《橄榄树下的情人》是一部有关电影人的影片,这一点部分继承了古典波斯文化的传统。

  那片土地上的另一个传统,也大面积沿袭到今天伊朗电影中的,是伊斯兰文化对偶像崇拜的禁忌。上古波斯有着大量造像艺术。今天的伊朗电影是各国电影中最极简主义的一派。极简主义的原因很多样,其中之一就是力求偶像化的最低程度。影片可以有“教育”色彩,伊朗1979年伊斯兰革命后最重要的电影机构是青少年教育机构。《橄榄树下的情人》的女主角没有能保留住家庭财富,但她留下的唯一个人财富是她的教养。如同中古波斯的细密画,一部这样的伊朗电影在本土的教育职能大于它的娱乐职能。拍摄是接近纪录片的风格,演员是非专业的,主角混杂在群众演员当中,这些都是反偶像化的工作。

  观众与人物认同而不是与演员认同,从而影片不是个被观看的物体:对拒绝这部影片的人,这个物体不存在;对认同它的人,他/她是在它之中的。不少阿巴斯的粉丝无法接受阿巴斯的电影不是他/她自己的电影。在华人世界中导演与观众的关系同样可比拟的是侯孝贤。在这个意义上,阿巴斯可能确实是最接近电影本体的一位电影工作者。

  阿巴斯的电影,时空一体。其时间的连续和汇聚与空间不可分割。这就是爱因斯坦描绘的重力场效应。《橄榄树下的情人》中,剧情构成重力核心,时空不是剧情的环境,而是剧情/重力的显性效果,我们通过我们可观察到的时空来侦知剧情。它隔代传承了罗伯特·罗西里尼电影的三个特点:敞开空间,对真实时间的重建,命运的摇摆。但阿巴斯的电影也超越了罗西里尼等人,与侯孝贤并肩站在对完整性的表达的最高端。

  《橄榄树下的情人》是胶片时代的作品。阿巴斯后来还做了一些录像,那些录像自成另外一个体系,而他的所有胶片影片其实构成的是同一个影片。《橄榄树下的情人》与他同期其他作品有很多类似的地方:主角是完整人格而不是拼图或人格的片段,他只需要一个非常基础的剧情如爱的追逐或自杀;植物世界扑面而来,绿地,少量花朵,橄榄树,樱桃树。

(文/张献民)

 

  延伸阅读:

  伊朗导演阿巴斯的电影、诗、摄影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