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文艺微评>文艺微评>正文

炫目,里约奥运开幕式上的风动力雕塑

2016-08-11 阅读: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 收藏

奥运开幕式上,令人炫目的风之魔法

  美国艺术家安东尼·豪的风动力雕塑融合了脉动、外星生物和漩涡造型,将传统金属加工技术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相互结合,作品美轮美奂,并且充满金属质感,与奥运开幕式全程宣扬..

美国艺术家安东尼·豪设计的里约奥运会主火炬台让世人惊艳

法国艺术家JR的巨型作品出现在海边

日本艺术家森万里子的作品安置在国家公园的瀑布顶端

  美国艺术家安东尼·豪的风动力雕塑融合了脉动、外星生物和漩涡造型,将传统金属加工技术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相互结合,作品美轮美奂,并且充满金属质感,与奥运开幕式全程宣扬的节约环保主题相互呼应。除了安东尼·豪惊艳世人的火炬台,多位国际级艺术家也聚首巴西,各自以公共艺术作品助力奥运会。

  8月5日晚,2016年里约奥运主火炬在世人瞩目中熊熊燃烧,而其背后的主火炬台更一时成为热议的话题。它像一个漩涡一般不断扭曲旋转,圣火在每一块金属部件上反射出无尽的光辉,带着一种催眠式的魔性魅力。

  事实上,这是美国艺术家安东尼·豪(Anthony Howe)的艺术作品。他的风动力雕塑 (kinetic sculpture)作品融合了脉动、外星生物和漩涡造型,将传统金属加工技术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相互结合,作品美轮美奂,并且充满金属质感,与奥运开幕式全程宣扬的节约环保主题相互呼应。

  本次开幕式上,他的装置艺术作品,在风力的驱动下,如同“真实世界的3D屏幕保护程序”一般舞动,既迷幻又超现实。据悉,艺术家为本次里约奥运会特地制作了两件相似的雕塑,除了出现在开幕式的火炬雕塑,另一件作品被放置在里约热内卢市中心的坎德拉利亚(candeleria)区。

  开幕式结束后几小时,安东尼·豪便发布了一段预先录制好的视频。他说奥运火炬台的灵感来自于热带生活里那些富有表现力的形状,比如椰子树和棕榈树。“我希望能复制一个太阳,用律动来模拟它搏动的能量及反射的光线。我希望人们能从这个火炬台,从开幕式,从奥运会比赛中领悟到:人类的潜力没有极限。”

  安东尼1954年出生于美国犹他州的盐湖城,据说,他的家乡长年吹着惬意的微风。他于1973年起相继求学于美国康奈尔大学和斯科希甘绘画与雕塑学院。1979年,他选择在新罕布什尔州一个远离尘世喧嚣的山顶上建了一栋房子,并在这里画了5年田园风格的油画作品。这些绘画作品后来通过美国马萨诸塞州莱克星敦的“绿色画廊”经销,有一部分被哈佛大学等机构收藏。

  不久之后,他便无法忍受这种孤独寂寞,因而卖掉房产,移居纽约曼哈顿。他在曼哈顿兼职做仓库保管员,并从新工作中发现了金属物品的魅力。他一直以来就对风充满兴趣,风的雕塑也应运而生。

  “静态的视觉世界太无趣了,我希望能看到它们动起来!”安东尼如是说。

  “我追求那种尴尬和丑陋的感觉,那种看起来格格不入,物理上不可能的事物,优雅也是我追求的目标之一。”安东尼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说,“你看到一个洞,不断放大、放大、再放大,直至消失,然后回到最初的状态,像水母,又像是外星生物。”

  安东尼曾这样描述他的创作:“我尝试用尽量经济的手段来构建一些东西,这些东西在视觉形象上类似科幻电影的道具、显微镜下的微生物或天文模型。我利用打造出来的曲线形状的材料或者扁平的玻璃纤维覆盖的大盘子来驱动主要由不锈钢材料制作的配件,其目的是当风吹起时,这些作品不仅能保持稳定与平衡,还能表现出优雅的线条感,传达出一种喧嚣的动感。我利用多轴平衡的形式,把平衡与不平衡融合在一起,试图创造出一种三维和谐的视觉效果。”

  动感雕塑是艺术灵感和机械结构的结合。无论是面对每小时一英里的微风,还是每小时90英里的大风,它都会做出相应的反应变化,它能这样持续运作100年之久。无需耗能。而要做到这一点,安东尼花了数十年时间。

  “你得花费10到15年,才能让一件作品组合起来,并且美妙地运作。起初的时候,我得凭直觉去想象,如果风变得非常强劲,一切会变得怎样。如果要测试作品的稳定性和效果,最好的方式是把雕塑安置在我的福特汽车上,然后开着车去机场转一圈。”安东尼表示,“而今,我完全可以在脑子里做设计。我甚至不需要画下它们。在脑子里我就可以想象出各种情形。我边散步,边想象它的形状。如果你花二三十年在做同一件事情,你就可以在脑子里把一切都想象出来。”

  而今,安东尼生活于华盛顿州的僻静小岛,他常常工作到深夜,他的妻子同时也是他的工作伙伴。他的作品远销至中东等地,装点了曼哈顿的圣诞橱窗,也同样在全球各地的宫殿、雕塑公园中可以见到。

  安东尼的作品体量庞大,并且,他并不接受委约创作,唯有这次面对奥运组委会的邀请,他动心了。近年,他的作品在网络上也颇受欢迎。

  “我的作品在网络上流传,这让我很惊讶。对我的作品而言这是一个天赐良机,因为我的作品恰好是运动的。”

(文/朱洁树 韩少华)

 

  【 链接 】

  艺术齐聚里约

  曾记得北京奥运会举办时,中国艺术家蔡国强为开幕式设计焰火;伦敦奥运会的时候,英国艺术家齐聚一堂为奥运会做视觉设计;里约奥运会同样少不了艺术家的参与,除了安东尼·豪惊艳世人的火炬台,多位国际级艺术家也聚首巴西,各自以公共艺术作品助力奥运会。

  8月2日,日本艺术家森万里子(Mariko Mori)在巴西Cunhambebe国家公园揭晓了她最新的装置作品《环:自然的唯一》(Ring: One With Nature)。这件作品直径约为3米,被安置在66米高的Véu da Noiva瀑布(这个瀑布亦被称为“新娘的面纱”)顶端。据悉,这件圆环意在“为五环增加一环”,作品揭幕当天,艺术家还在瀑布底下做了一个表演。

  “我希望这个环能够将全世界联系在一起,也希望每一个人在自己心中建立一个环,与周围紧紧相连。”森万里子表示。

  “在瀑布顶悬挂‘圆环’的这个景象早在7年前就出现在我的梦境。2011年时,我刚好有机会到巴西举办个展,从那时起,我便开始寻找理想的瀑布展示我的雕塑作品。”森万里子在接受《Rio 2016》的采访时说,“当我来到曼加拉蒂巴(Mangaratiba)看到Véuda Noiva瀑布时,我确信这里就是我梦中的地方。”

  与此同时,里约热内卢的街头出现了两个巨大的“运动员”,一个轻盈地背跃过一幢大楼,另一个俯冲向里约的海滩。这是法国街头艺术家JR特意为奥运献上两个超炫的公共艺术项目。

  JR的作品以“摆弄”视觉和光学幻觉而出名。今年夏天,他利用错视画的表演方式让卢浮宫门前的金字塔“消失”。这次JR关于运动员的项目,并非这位艺术家在里约做的首件作品。在一件名为《女人都是英雄》(Women are Heroes)的作品中,他把印有当地女性脸部和眼睛的巨幅照片张贴在了这座城市危险系数最高的贫民窟。

  JR这次关于奥运的其中一件作品位于一处公寓楼的屋顶,画面中的运动员名叫Mohamed Younes Idriss。艺术家在自己的Instagram上解释,这位来自苏丹27岁的跳高运动员,一直在德国科隆接受训练和生活,画面中他正跃于半空,做出跳高的姿势。“他错过了2016里约奥运会的资格赛,但是他竟不知怎的出现在了这里。”JR写道。另外一件巨幅作品出现在海边,作品中,一位“跳水运动员”正在纵身跳入水中。

(文/朱洁树 韩少华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