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如琢的《飞雪伴春》以3.06亿港元创造在世中国画家世界纪录
杨之光的《不灭的明灯》以736万元的超估价成交
《梅花孔雀》,市场上比较少见的方楚雄的大尺幅精品
吴冠中的《周庄》以2.36亿港元成交,刷新中国现当代油画最高纪录
嘉宾主持
赵利平
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
特邀嘉宾
许晓生
《大家》杂志主编 、《大家讲堂》主编、策展人、《当代岭南》杂志主编总监
梁印
尚艺空间艺术总监
今年以来,艺术品收藏拍卖市场可说是风波不断:百年老店荣宝斋巨亏6000万元;号称“国内最大民间博物馆”的隆盛博物馆关门,馆长失联……负面消息迭出,为艺术品市场笼罩了一层阴霾。然而,与此同时,字画拍卖场上又频频爆出天价拍品:保利香港2016年春拍会上,吴冠中的《周庄》以2.36亿港元成交,刷新中国现当代油画最高纪录;崔如琢的《飞雪伴春》更以3.06亿港元创造在世中国画家作品成交世界纪录……
一边是艺术机构亏损或倒闭,一边是天价拍品频现,字画收藏市场可谓是“冰火两重天”。有人认为艺术品价格泡沫太大,当代艺术品泡沫更是高达100倍。但也有人说,这是艺术品消费市场的理性回归。未来艺术品市场走势如何?艺术家、收藏家、艺术机构非常关注。
壹
泡沫破灭?
艺术品市场需要一场洗礼
主持人:近期网络传播荣宝斋去年巨亏6000万元一事,在业内闹得沸沸扬扬。艺术品市场是不是像外界说的那样,百倍泡沫破灭?该如何看待近期一边是艺术机构负面消息迭出,一边又是拍场上天价拍品频频出现等现象?
梁印:现在艺术品收藏拍卖公司、画廊倒闭现象并不鲜见,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本来一个正常的艺术品市场,不同层级的艺术家有不同的市场定位,价值也不一样。就像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既有高大的乔木,也有低矮的灌木,还有更矮的杂草。但如果一切向钱看,杂草也想长成参天大树,就会出问题。
现在的艺术品市场,更像是艺术品金融市场,效仿做金融的方法来玩艺术,手法单一,只希望在短时间内提升艺术家的高度,炒作书画的价值。在这种情况下,市场泡沫就出现了。而拔苗助长的后果是,只长高不长粗,长到一定程度就会折,会倒,无法真正成为栋梁之才。就正如大家所说的,泡沫破灭。
主持人:是什么因素促使泡沫破灭?
梁印:反腐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刚过去的很长一段时期里,艺术品市场受到人为、利益、礼品等因素影响太多,现在随着反腐倡廉的正气之风,违反艺术市场规律的泡沫也渐渐被吹灭,艺术市场也逐步走上去沫归真之路。
以往价值高的艺术品有两类,一类是已经进入了艺术史的大师作品,另一类则是依附于食利阶层的。食利阶层手中的作品,单从艺术角度上看,并不值那么多钱,但是这些作品充当了礼品的媒介。一旦成为了礼品,就会有放大效应,像藤蔓一样弯弯绕绕向上爬,价格不断炒高。大家觉得这个商品是一种硬通货,就会开始囤。不管有多贵,只要买了,就还能继续赚钱。
而反腐风暴冲击的就是后一类。经过反腐,原来的资金链条一下子断了。那些充当礼品的所谓“艺术品”,一旦离开了攀附的主体,即离开权贵,它就失去价值了。因为很难给这些作品定位,它们既不是能走入美术馆的艺术品,也不是走入普通家庭的消费品,它也不能被称为单纯的投资品,充其量只是一种投机品。一旦市场不好,就会出现恐慌情绪,大家就会纷纷抛售这种产品。这就造成了现在市场所谓的寒冬,实际上受冲击的只是充当礼品的这部分所谓“艺术品”。
我倒觉得这个时候的艺术品市场就需要来这么一次洗礼,之前的市场太畸形了。
进入寒冬? 艺术品消费正回归理性
贰
主持人:随着充当礼品的部分“艺术品”泡沫的破灭,艺术品市场是否进入了寒冬?
许晓生:前几年的经济环境相对较好,大家逐渐意识到艺术品值得投资,于是就出现大批资金涌进艺术市场的现象。但是学术价值奠定了艺术品的价值,这是需要时间沉淀的,因而不可能天天呈上涨的态势,天天涨反而是不太正常的趋势。
很多人认为现在的艺术品市场不好做,说市场进入了寒冬的模式,但实际上好的作品还是受到藏家追捧的。比如“皇玛抱趣2016夏季拍卖会”的“华夏之光·杨之光先生纪念专场”就全场拍品100%成交获“白手套”,其中《不灭的明灯》就以736万元的超估价成交,创造了艺术家本人的新纪录。大家都知晓《不灭的明灯》的学术性和稀缺性,正是出于这两项的考量,才导致这次高价的成交。而在“大器一格·当代岭南中国画大家精品专场”中,方楚雄的《梅花孔雀》引起了不少藏家的关注,从起拍价95万元一路被竞价至316.25万元成交,这也是市场上比较少见的方楚雄的大尺幅精品。
艺术作品的价值评判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学术角度上,与其说进入寒冬,倒不如说消费的人群正慢慢地由追捧回归理性,选择作品的时候更多地考量作品的学术性。
主持人:旧的市场秩序被打乱后,新的市场应该是怎样的?
梁印:事实上,经过三十多年的经济发展,我国形成了庞大的中产阶级。以前的人,一心只想多挣钱,而现在的人则更注重生活质量,愿意花钱学瑜伽、健身、插花、学琴等等。人们已经从单纯的物质需求转向精神需求。幸福的标准出现多样化,不再是单一的唯利。
当社会普遍追求一种有尊严、有安全感、有品质的慢生活时,一种新的艺术品市场形态会逐渐形成。这个生态系统里杂草还是杂草、灌木还是灌木、乔木还是乔木,但是各有各存在的价值,各有各的幸福。
原来的市场,艺术品的流通非常窄,处于小圈子、小集体中流转。而新的消费市场应该是,艺术品走入家庭,从小众走入大众,让更多人参与,有了社会市场再谈投资。随着一个艺术家的成长,其作品的学术价值、社会地位、市场知名度的提升,艺术价值也得到提升,这时其作品才具有投资功能。有了消费市场,才回归到刚才说的艺术品金融市场。这就形成了良性链条。也就是说,消费支撑了投资。
主持人:未来的艺术品消费市场有多大?
梁印:粗略计算,以珠三角城市群为例,有5%,即100万个家庭属于高收入家庭,往往拥有不止一套房子。他们已然具有了艺术品的潜在消费能力。一套房子所需要挂的艺术品,以20万元计算,消费规模可达近2000亿元。当然这种消费力不是一两天能完成的,需要十年甚至二十年来完成,但是它已然足够大了。而投资市场会远远大于消费市场,以1:1算,也就是意味着另外还有一个2000亿元的投资市场。
艺术品除了走入家庭,还可以走入其他楼盘,比如酒楼、办公楼、商业设施等,我认为仅仅一个珠三角,起码有了5000亿元的艺术品消费潜能。但是这个潜能如何实现,就是一个新的课题,需要从业者共同来做。
叁
如何破局?
产业化分工开发市场
主持人:你刚才计算出来的5000亿元的市场潜能,那要该如何去培育?
梁印:现在的问题就是,水太浑。整个市场的教化培育,没人做。现在一场商业性的展览,通常而言很难超过200人参与,而且百分之九十是老面孔,真正有可能由购买动机转化为购买行为的百分比往往在百分之十以内。要搞多少次展览,才可能出现100个买家?按以往手法能做到吗?做不到了。艺术机构有很大比例也仅承担了类似搬运工、快递员、小卖部的角色,都不去开发、培育、推广艺术市场。这对于整个产业的发展形成了极大的阻碍。
市场是需要被开发的。不解决这个问题,就打不开市场。百分之九十九的买家不是行家,不怕花钱,就怕被愚弄。他们想进入收藏这个门,谁对他们开放?
这一次礼品市场的崩塌,就为重新建立市场规则提供了一次契机,也只有在这种剧烈变革时期,才有可能建立新的规则。未来必须要进行产业化分工,形成产业链条。
主持人:如何进行产业分工,作为艺术机构,未来怎么做有没有一个思路?
梁印:可以借鉴影视演艺界的模式,进行产业化,引入经纪人制度,规划艺术家的成长生涯和市场定位。
许晓生:我觉得艺术品不能完全说就是商品,艺术品有它特别的价值存在。画家将自身的视觉理念、审美诉求、思想情感一一呈现于作品中,好的作品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与画家通过作品想要传达的精神气质,是可以感染观者的。因此画廊也是传播艺术的一种形式。在谈论艺术的时候不能天天谈及市场,也要从艺术家结构的方面去思考。
作为推广岭南书画的艺术机构,《当代岭南》亦较多注重作品的学术性,近年来在河南、台湾、北京、山东、陕西、重庆、湖北、广东等地举办了一系列当代岭南中国画的学术展,其中作为学术品牌的“当代岭南中国画双年展”,就展示当代岭南艺术家的综合创作实力,呈现不同阶段中岭南中国画的传承与变迁。而即将举办的一年一度的当代岭南文化周,以岭南中国画为中心、辐射全国的学术交流展览,通过邀请全国性的中国画艺术家与岭南中国画画家共同举办展览,构成一个具有参照性的交流平台。这两个系列的展览的共同点都在于突出学术性,但前者的着重点在于岭南绘画本身,而后者更多的是注重与外界的交流互动,这些展览都是为了促成观者对岭南绘画的认识以及艺术家之间、艺术家与观众之间更深层次的交流。
艺术家入市? 创作之外的活交给商家
肆
主持人:在这个剧烈变革的时期,艺术家处于一个怎样的环境?又该如何自处?
梁印:什么支撑了艺术品的价值?是一个三角形分布。基底就是学术价值,没有学术价值是平庸或匠气之品;另外一面是画家的社会价值,一个艺术家要进入美术史,需要对社会有所担当有所贡献;还有一面是你在人们心中的知名度、美誉度,即市场价值。这三者都足够“长”,就肯定能进入艺术史。而具体到每一个艺术家,他可以选择自己往哪方面发展,可以追求学术价值,也可以创作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作品。
所以未来,我们把每一位艺术家作为一个艺术培养项目来看待。我们会进行一个定位,包括艺术家在业界的地位,作品在行业的定位,受众群体、价格的定位,然后进行市场开拓。商家不是单纯地卖画,而是规划一个艺术家的成长之路。
前提是,艺术家要专心创作,以创造高层次的产品为追求,艺术家专心创作,创作之外的活儿,由商家来做。
许晓生:很多岭南艺术家一直都是低调地在潜心创作,专注点投放在学术方面,不太关注艺术市场,他们不怎么将画出售,甚至有些画家是一画难求。正是由于他们对艺术的那种热忱及多年的创作探索,他们的艺术作品具有前瞻性,能够引导未来。现在经济发达,有部分画作从国外回流,我们回过头去看,就会感受到这些艺术家的作品的原发生命力。
主持人:未来随着艺术品市场的剧变,藏家的收藏心态又该如何转变?
许晓生:泡沫的形成其实是由于艺术品之前被市场过度地炒高,现在泡沫开始破灭,作品的价格逐渐要回归到正常水平位。以我个人的收藏经验来说,收藏艺术品需要有一个好的心态,不能盲目地追涨杀跌。收藏可以说是一个很系统的工程。即使是同一个艺术家的作品,每个阶段的艺术风格都有所不同,亦具有不同的学术价值和时代意义。一个艺术家的作品价值,不能完全用钱来衡量,藏家需要全方位地了解艺术家,从其艺术特色、艺术观等方面作详细考察,并且不断跟他们沟通,才能做出判断,这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赵利平:我总结一下,泡沫只是因为部分靠资本运作的艺术礼品资金链断了而破灭,但是艺术品的价值还在,市场也还在。每个画家的作品是有限的,而爱好者随着文化水平和消费能力的增长,艺术品消费数量是在不断上涨的。现在失去的只是虚高的礼品市场。如果投资者瞄准的方向是对的,心态也是好的,那这个市场还是可以持续发展的。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