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文艺微评>文艺微评>正文

简评邵燕君《网络时代的文学引渡》

2016-08-19 阅读: 来源:东方网 作者: 收藏

被网络改写的文化基因密码

  邵燕君著的《网络时代的文学引渡》,上编“立场与方法”是精选的代表性论文,下编“网文课堂”精选网文界嘉宾应邀参加北大中文系网络文学研究课交流的报告,书末还附有中国网络文学大事记,对网络文学近20年来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

  自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1998年红火于互联网后,网络文学一夜燎燃,以不可想象的超高速发展之势恣意狂奔,与之如影随形的则是广受质疑。

  邵燕君将传统文学定义为精英文学,理由有三:一是传统文学大都由精英阶层“生产”,各地作协和文联成为传统文学的重要孵化场所;二是传统文学大都由精英阶层牢牢把持“准入”机制,只有符合传统文学范式的作品,才可能拥有“登堂入室”的机会;三是传统文学追求作品的“痛感”,重点放在用作品对读者进行心理“疗伤”,从这方面看,读者更像是传统文学的“病人”。

  相较而言,网络文学的出现,是以互联网普及为前提。虽然一开始网络上不乏机械地复制已完成创作作品的现象,但那些受到网民热捧的作品,其创作的过程,往往伴随着与网友的亲切交流与互动。

  越是优秀的传统文学,越具有穿透历史的“痛感”。“痛感”是人性的本能也是思维的本真。“痛感”并非网络文学追求的目标,他们的追求只有一个,那就是给网民带来欢乐,哪怕这些欢乐远离现实,网民喜欢就是王道。

  作品定位的巨大落差,使得网络文学自面世起,便与传统文学间出现一条难以逾越的楚河汉界。正是这样一切向读者看的定位,所以网络文学能够很快适应网络生存,并通过这种无缝式沟通,轻松开发出传统文学曾绞尽脑汁但难有作为的商业化市场。

  如果我们将目光上溯至历史深处,不难发现这样的规律,即文字传播技术的每次革命,都是文字包括文学袪魅的一次“降格”。文字包括文学,原本是精英阶层的“特供”精神食品,然而,从甲骨文到竹简、木片和缣帛,再到纸张、印刷术以及今天,技术的每一次变革,本质上是文字大众传播的一次次拓展,也使得过往那些远离精英阶层的大众,逐步拥有接触文字乃至文学的机会。

  或者说,文学的每次发展,即便是精英阶层为主要推动力量,也难避平民化趋势。互联网不仅完全区别于历史上的文字传播特征,还使文学进一步抵近社会的诸多角落,特别是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平台,在网络作家与读者间搭建了一个个全天候沟通平台。

  本书有一个缺憾之处,即全书只专注于国内文坛的研究,对国内网络文学的勃兴分析颇为深刻,但缺乏国际参照物。这不免令人生出这样的质疑,即国内网络文学的兴盛,到底是网络时代所有文化的共同症候,还只是我们文化的独有孤例呢?

(文/禾刀)

 

  延伸阅读:

  邵燕君&李敬泽:“网络时代的文学”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