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文艺微评>文艺微评>正文

莎士比亚书店:巴黎百年书店传奇

2016-08-23 阅读: 来源:搜狐 作者: 收藏

  伍迪·艾伦编剧并执导的电影《午夜巴黎》中,来自好莱坞的男主角吉尔希望在巴黎这座仿若“流动的盛宴”的城市里完成自己的第一部小说。他迷恋莫奈花园中印象派般的光影变化,流连在塞纳河畔的莎士比亚书店门前。

  美国谚语有云:“人死后进天堂,美国人死后去巴黎。”作为世界文化中心之一的法国巴黎,一直是文学艺术爱好者的圣地,巴黎左岸、与巴黎圣母院隔河相望的莎士比亚书店则以百年探索,成为巴黎这一法语文化中心的英语文学阵地。

  墨绿色和金黄色的复古门脸和醒目的莎士比亚头像,构成了人们对莎士比亚书店的第一印象。众多文学思潮的代表作家与这家书店结下不解之缘,“风滚草们”项目让世界各地的爱书人向往,这家传奇的百年书店也因此成为世界各地游客到访巴黎的重要一站。

  两家书店的精神传承

  1951年,38岁的美国人乔治·惠特曼在巴黎左岸拉丁区开了一家英文书店“Le Mistral”。1962年,原莎士比亚书店创办人希尔维亚·毕奇把“莎士比亚书店”这个牌子交给惠特曼使用,今日人们探访的正是这家“第二代”莎士比亚书店。

  因此,如今的莎士比亚书店并不是一战后收留过海明威、菲兹杰拉德,聚集了毕加索、乔伊斯、斯坦因等名人的老店。不过,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依然是“第二代”书店的常客。

  1919年,“第一代”莎士比亚书店由毕奇创办,乔伊斯的代表作《尤利西斯》就是由该书店出版,一众顾客让这间书店真正成为英美文学和现代主义在巴黎的中心。1921年冬天,海明威来到巴黎,并借宿在此书店。他在《流动的盛宴》中写道:“在那些日子里,我没有钱买书。我从莎士比亚书店借书看……在一条刮着寒风的街上,这是个温暖、愉快的地方,冬天有个大火炉,满桌满墙的书籍,橱窗里是新书,墙上挂满各个时代伟大作家的照片。”

  像毕奇一样,从创办之初,惠特曼的莎士比亚书店就十分注重与作家保持良好的关系、广泛参与20世纪巴黎的文学活动,并为拥有作家梦的年轻人提供场所、鼓励他们创作。惠特曼将书店二层辟为图书馆,书堆间还有床铺。多年来,莎士比亚书店一直坚持一个接待作家、艺术家、知识分子到书店里生活的公共项目:“风滚草们”(Tumbleweeds,一种没有根的植物,起风的时候可以随风滚动)。

  记者了解到,目前莎士比亚书店已经接待了3万多名“风滚草们”。他们大多是渴望成为作家,然而还没有作品出版的年轻梦想家,其中不乏“迷惘的一代”代表作家艾伦·金斯堡、格雷戈里·柯尔索、亨利·米勒等。如今,虽然已经看不到海明威借宿的行军床,莎士比亚书店依旧成为巴黎左岸的朝圣地、“迷惘的一代”的精神家园。

  依旧流动的当代盛宴

  记者曾两次到访莎士比亚书店,相比第一次记者发现,书店一侧多了一家莎士比亚咖啡馆,咖啡馆采用白色和原木色搭配的简约风格,让游客可以在朝圣书店之后,能够一边坐在充满文艺气息的窗边喝着咖啡,一边望着塞纳河对岸近在咫尺的巴黎圣母院发呆。

  据悉,莎士比亚咖啡馆于2015年10月正式开张。但惠特曼的女儿、如今的店主希尔维亚·毕奇·惠特曼表示,咖啡馆并不是书店盈利的主要部分,书店盈利主要来自于卖书,鼓励更多的读者买书是书店的初衷。

  在图书引进方面,莎士比亚书店有专业的买手,他们不仅与大型出版商联系,也会与小的独立出版商沟通,这样可以让图书种类更加齐全,书的多样性对于书店来说是最重要的环节。

  当然,莎士比亚书店也曾遇到经营难题。为此,法国文学界曾发动活动,邀请作家加入莎士比亚书店成为会员,甚至直接捐赠,帮助书店渡过难关。在新掌门希尔维亚的经营下,今日的莎士比亚书店正缔造着属于自己的“流动的盛宴”。

  除每周举办的英语作家读书会、读者见面会或小型音乐会之外,书店还举办多次主题文化节。例如2010年设立的“巴黎文学奖”,该奖项鼓励世界各地没有出版过的短篇小说参与竞选,每年会决选出1名头等奖得主和2名二等奖得主,奖金最高达1万欧元,还有在巴黎游玩一周和在书店阅读自己作品的机会。

  2011年,书店最初的主人乔治·惠特曼在书店顶楼自己的卧室里平静离世。穿过历史烟云的莎士比亚书店,如今每天依旧迎来世界各地的游客,他们之中有寻找英语文学的读者,有喜欢看传记的读者,也有纯粹来一睹书店真容的游客。

  在穷游、蚂蜂窝等旅游攻略上,莎士比亚书店是攻略作者强烈推荐的游览地,因此,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前往游览。熙熙攘攘的游客并没有影响这家书店自身的气质。踏着逼仄的木楼梯登上二楼,一台老式红色打字机仿佛告诉人们这里曾诞生多部精彩的文学著作。旁边的留言板上五彩缤纷的字条已经换了一批又一批。洒满阳光的二楼窗台,仍有读者坐在那里,享受属于巴黎左岸的阅读时光。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