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文艺微评>文艺微评>正文

难写难导 耐看要看:现代秦腔戏《易俗社》再版热评

2016-08-26 阅读: 来源:光明网 作者: 收藏

  作为西安市全力冲刺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的重点剧目,现代秦腔戏《易俗社》在首演获得成功后,西安秦腔剧院对其进行了精心提升打磨,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广大戏迷面前,受到大家的欢迎。在21日召开的再版《易俗社》研讨会上,得到了戏曲专家的肯定和好评。

  “我第一次看这个戏就为之叫好,这次看了修改提升版更有底气了,”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说,“我们艺术界太需要这样的戏了,中华戏曲的初衷乃在提高人的素质,乃在移风易俗,而不是单纯的为钱。我非常赞成里面的一条高社长卖了老宅子也要保住易俗社,这条写得非常好,把艺人的精神境界写出来了。演这个戏,能鼓舞大家的士气。”

  著名戏剧理论家毛时安认为,新版《易俗社》更加紧紧地抓住了家国情怀的精神,让人看到了艺术家用生命对于艺术、对于文化的极其坚定地守望,而这种守望精神,就是今天的艺术家特别需要的。“我认为新版很好地完成了史、事、人、情、理的一个有机结合,这一点是非常难得的。”

  著名戏剧理论家康式昭在研讨会上说:“这个戏我看了以后,脑子里涌现了8个字:‘难写、难导、耐看、要看。’说‘难写、难导’,是这个题材内涵太丰富了,里面可歌可泣的事、人相当多。‘耐看’,是这个戏让人一边看一边思索,即便看完了以后还让人去深入地探索、深入地思考。‘要看’,是通过这个戏能很深地感触到易俗社的精神与魂魄,所以一定‘要看’。”

 

西安市现有地方戏曲专业院团20个

亟待后备人才壮大发展

  记者23日从西安市地方戏曲普查办公室获悉,截止到目前,西安市地方戏曲专业院团总共有20个,民间班社40个,地方戏曲剧种有秦腔、眉户、长安道情、汉调二黄和花鼓戏。

  西安市地方戏曲普查工作从今年4月中旬全面启动,经过西安市普查办公室和各区县、各院团普查工作人员近4个月的努力,目前已经如期完成第一阶段任务。西安市地方戏曲普查办公室主任、市艺术研究所所长芦新隆说,经过普查统计,目前西安市共有地方戏曲专业院团20个,民间班社40个,涉及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有秦腔、眉户、道情、汉调二黄、花鼓戏。

  芦新隆表示,通过这次普查,比较全面地掌握了西安市戏曲剧种的数量、演出团体、人才队伍、演出剧目、生存现状等情况,为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加强对戏曲文化资源的动态化、科学化管理提供了基本依据。

  在普查过程中,我们也了解到,很多剧团都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后备力量不足。戏曲的传承,手眼身法步,都需要老师手把手地一个一个动作示范,一句一句地教,年轻人不下苦功夫是学不到真本事的。

  戏曲的传承也需要场所和相应的设备,建议有关方面能为老一辈艺术家和戏曲传承人,提供传承传艺的场所,把宝贵的地方戏曲艺术传承下去。

 

  延伸阅读:

  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资助项目立项名单公示

  刘厚生:强调“剧种意识” 提高剧种责任心

  “老腔”可象征 传承须入微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