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文艺微评>文艺微评>正文

关于长城,你了解的有多少?

2016-09-02 阅读: 来源:文汇报 作者: 收藏

长城的伟大,我们真该懂

  长城是调整农牧秩序的手段、“和平发展”的实践

  文汇报:从您28岁徒步走长城到今天,从事长城研究30多年了,成为著名的长城专家,您认为研究长城的意义是什么?

  董耀会:鲁迅先生说过,伟大也要有人懂。长城无疑是伟大的,但我们真的理解长城的伟大吗? 恐怕还有不少人没有问过这个问题:“当年,要是中华民族没有长城会怎么样? 而且是连续两千多年,不断地修建和使用长城,为什么?”今天,我们怎么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来认识和思考长城的价值?这些都是既需要加强研究,又需要将我们的认识传播出去。

  文汇报:记得您说过,中华文明能延续到今天,长城功不可没。能具体阐述一下吗?

  董耀会:我先给你讲个故事。1998年6月,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去游览长城,外交部让我陪同讲解。那天天挺热,站在慕田峪长城上,望着群山间绵延不绝的长城,克林顿十分感慨,他问我,那时中国人花费这么大功夫造长城的动力究竟是什么啊?我的回答很简单:“为了不打仗,为了和平。”他点头以示理解。长城是防御性的军事设施,谁也不可能背着长城去进攻别人啊!

  中国历史上影响大的秦长城、汉长城、隋长城、明长城,都是在实现长城以内农耕地区的统一之后所修建。所以说万里长城“产生于大一统,服务于大一统”,这道出了长城与政权、民族、经济和文化的关系。历朝历代所建长城的走向,基本上是中原农耕与游牧交错地区。种植农业是人类文明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在古代中国,农业始终是立国之本。对中原政权来说,保护农耕就是保护国家的命脉。这就是农耕地区政权数千年间不断修建长城的原因。

  古代中国传统农业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华北平原是黄河流域农业文明的发源地,也是农耕与游牧政治势力争夺激烈的地区。当中原的农耕文明已经较为发达后,开始向北方宜耕宜牧的农牧交错地域迈进;而北方的游牧民族也将宜耕宜牧地区作为其拓展的生存空间,两种生产生存方式所带来的冲突无法避免。于是,在宜耕宜牧交错地区建立起一种新的社会规范,用以协调农耕和游牧两种生产生活方式所带来的矛盾和冲突,就十分必要。而构筑由连续性墙体及配套的关隘、城堡、烽燧等成体系的军事防御设施,在当时确实是防止游牧民族军事南侵的低成本方式。

  公元前215年,秦将蒙恬率领以步兵为主的秦军,在内蒙古河套地区击溃了匈奴骑兵。匈奴骑兵远遁大漠,秦始皇却未令秦军乘胜追击,而是令蒙恬以战国时期的燕、赵、秦三国的北方长城为基础,就地修筑长城,从西北的临洮一直延伸到辽东。秦始皇为什么没有让蒙恬继续北伐占领大草原?史书记载,从中原地区运送一石军粮抵达北方的前线,路上运输队消耗的粮食竟多达数石! 农耕民族的作战成本比游牧民族要高得多,而游牧民族从小在马背上长大,来去如风,掠夺农耕民族经年积累的财富轻而易举。同样,到了明朝成化年间,蒙古鞑靼部南犯陕甘,明朝大臣们算了一笔账:如征集5万民工修筑长城,耗银100万两;如派出8万大军征讨鞑靼军队,总计耗银1000万两。这也是明朝大兴长城的原因,避免了国家的连年征战。

  “茶马互市”是经济交流,也是文化交融

  文汇报:前些年,还有种议论认为长城是“闭关锁国”的象征。那长城就是造成中国在近代落后的原因之一了,您是怎么看待这种观点的?

  董耀会:这仅仅看到了长城表象的一面,其实长城还有其开放性的另一面。长城防御体系的对外开放性,是通过千万座联通长城内外的关隘体现出来的。长城增加了游牧民族对中原地区和华北地区农耕民族南侵掳掠的战争成本,因此绝大多数的长城地段没有发生战争,即使打过仗的地方,绝大多数时间也是不打仗的。在不打仗的日子,长城的关隘就成为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互市贸易的渠道。中原地区的百姓以丝绸、茶叶、盐巴换取皮毛、牛羊,而北方民族也通过边贸换取粮食、铁器、珠宝,所谓“茶马互市”就成为两个不同地域、不同生产生活方式的民族互利互助共存发展的机制。

  我们说人类文明始终面临的三大问题:生存保障、社会秩序和文明传承。长城作为一项防御军事工程,首先减少了边境战争,保卫了国家安全;其次,为长城内外的各利益主体在适宜其生产和生活的环境中,构建了一种既相互保持经济和文化联系,又对军事冲突实现制约的秩序;再者,长城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中华文明按照自身轨迹延续发展,同时,随着农耕文明与游牧民族的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增多,长城文化带最终融入了中华文化的主体,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起到了促进民族融合发展,见证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

  文汇报:在长城研究上,还有多少未解之谜?

  董耀会:虽然这些年的长城研究有了不少成就,我们编纂的国家“十二五”项目《中国长城志》年内也将出版,但长城留给我们的未解之谜还是太多了。比如,国家文物局已经确定为长城遗存的有些地段,到底是什么朝代的修建长城尚不清楚;如此浩大的工程,耗费了多少人力、物力尚缺乏定量研究;长城作为庞大的军事工程,在不同的朝代,应该有不同的“设计师”,他们又是如何确定路线和建筑形式,我们也知道得很少。这还仅仅是就建筑本体而言,如果讲历史文化方面的未解之谜,可以说数不胜数,这些都需要我们去做进一步的研究和破解。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