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文艺微评>文艺微评>正文

最高检影视中心携手凤凰卫视打造《因法之名》

2016-09-30 阅读: 来源:网易传媒 作者: 收藏

导演沈岩

导演沈严

会议现场

会议现场

  今天下午,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凤凰卫视影视剧制作中心联合发起,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著名编剧赵冬苓执笔的电视连续剧《因法之名》剧本研讨会召开。

  编剧赵冬苓说,这是自己创作历史上最难写的一个本子,是一个讲述“一个错案、两代检察官”的故事。该剧将由执导过《中国式关系》等当红热播剧的沈严、刘海波联合执导,李幼斌、李小冉等主演,预计明年上映。

  《因法之名》是全国首部以平反冤假错案为主题的电视连续剧,该剧用曲折精彩的故事情节反映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能、敢于担当勇纠冤案的决心,是最高检影视中心继《人民的名义》后重点打造的又一部检察题材的精品力作。

  近几年,随着《湄公河大案》《于无声处》《后海不是海》《刑警队长》《人民检察官》等法治题材优秀剧目登上卫视黄金档,不论是收视还是口碑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法治题材影视开启“破冰时代”,对于法治题材尺度的把握成为作品能否成功的重中之重。

  《因法之名》电视剧始终将作品的创作定位放在检察工作实际和时代格局中策划,编剧赵冬苓多次深入检察生活,相信在最高检影视中心和凤凰卫视的联手打造下该剧势必将成为法治题材影视创作的一个新里程碑式作品。

  编剧赵冬苓:要用历史的眼光看待检察官

  “实话说冤案这种选题的内容,去触碰它是需要勇气的。我从去年6月开始采访,到今年6月成稿,几次都想放弃,光大纲就写了12稿。最后慢慢找到一点光,把作品呈现到大家面前。每当有冤案被纠正的新闻,我都会上网反复查看案件的来龙去脉”赵冬苓坦言,这个剧本是她创作历史中最难写的一次。

  通过调研,赵冬苓发现我国的冤假错案大多集中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到十八大以后,很多案件都被陆续纠正了。这充分展现了中国的司法进程,很多被纠正的冤案也让百姓相信依法治国的治国理念。

  一位基层检察官的话让编剧赵冬苓印象深刻,“要用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昨天、今天和未来的检察官。”《因法之名》的剧本也力求能真实展现两代检察官之间的变化、发展、进步。

  “透过一个冤案和一对父子的故事,展现了两代检察官的心路历程。”赵冬苓如此概括。

  多位检察、文艺专家提出中肯建议

  最高检申诉厅厅长尹伊君拥有丰富的办案经验,“希望能够写出检察官面对疑难复杂的案情勇于纠错、善于纠错的精神,检察官办案会面对很多来自社会、来自上层的阻力,这是区别于公安系统的。”

  检察日报社副总编辑赵信则认为,在故事发展的关键节点,要强调检察官的作用。“很多人对公安题材的电视剧都不陌生,但是检察题材还是很少见,有必要适度强调检察工作内容。”

  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李准对这个剧本评价极高,“我认为这是近几年来看到的最新锐、最有表现力的剧本,它前所未有地表现了中国法治的进程。”

  凤凰卫视执行董事、常务副行政总裁崔强也反复看了几遍剧本:“我个人认为整个剧本从结构到人物性格、细节都很到位,反派、小人物的部分也很精彩。”

  微信公众号《影视独舌》主编、著名剧评人李星文等领导和专家相继发言。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视剧管理司副司长刘梅茹,最高检有关部门领导,最高检影视中心主任李雪慧、专职副主任范子文等也出席了今天的会议。

  导演沈严:让大众了解检察院、检察官

  《中国式关系》等热播剧的导演沈严将为此剧执导,他说自己以前创作的题材大多是生活层面的,这是第一次接触到社会层面。现在越来越多的电视题材是与公安相关的,但是检察题材的内容大家都不太了解。“我们的目的就是让大家了解检察院是干嘛的,检察官是干嘛的,让大家了解这些法律的镜子。”

  主创

  编剧:该剧是由国家一级编剧、山东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赵冬苓执笔创作,是她继《中国地》《红高粱》之后的又一力作。剧本十易其稿,题材独特、情节感人,各方好评如潮。

  导演:目前已经确定由沈严、刘海波联合执导(代表作有《中国式关系》《辣妈正传》《穿越迷团》《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恋人》《手机》等作品)。

  主演:李幼斌、李小冉等。

  该剧现计划于十月下旬在江苏无锡开机拍摄,作为向十九大的献礼片呈现给广大观众!

 

 

  延伸阅读:

  文艺评论大咖纷纷点赞《小镇大法官》

  电视剧《小镇大法官》:严肃内容的审美追求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