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文艺微评>文艺微评>正文

柳公权为人写字:心正则笔正

2016-10-08 阅读: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者: 收藏

柳公权《玄秘塔碑》(局部)

  《汉书·董仲舒传》说,“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可见“正心”是基础,心正则天下太平,人民安乐。

  “心正则笔正”在中国书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审美评判标准,它将书法美学和伦理道德有机地结合起来,指出书家“心正”才能写出好作品。它不仅是书家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品评者对书家的要求。柳公权在唐代第一次提出了“心正则笔正”的思想,开创了书法品评中将美学评价和道德评价相结合的先河。“心正则笔正”是柳公权做人与写字和谐统一的体现,心正则人正,人正则字正。柳书骨鲠气刚、劲健雄强,流露出清雅脱俗的气韵;表现出端正谨严、刚正不阿的人格;练就了自成一家、独具一格的柳骨。

  “心正则笔正”缘起

  柳公权自幼聪敏好学,十二岁便能作辞赋诗。元和初年中进士,担任秘书省校书郎。唐穆宗即位后,柳公权进京向其奏事。穆宗对其崇拜已久,很想见到他,当天就被提拔为右拾遗,补翰林学士之职。之后升为右补阙、司封员外郎。穆宗在任期间,曾向柳公权请教如何用笔才能尽善尽美,柳公权回答“心正则笔正”,一语双关,寓意深刻。穆宗知其不但在讲书法之道,还暗含做人与为官之理。

  柳公权历仕穆宗、敬宗、文宗三朝,深得皇帝赏识。有一次文宗在召见六位学士时,提及汉文帝的节俭,说自己穿的衣服也已经洗过三次,众学士奉承文宗节俭之品德,而柳公权却认为这种小节,不足提及,“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朝廷应该注重贤良之士,罢黜佞臣,赏罚分明。柳公权因此被授予谏议大夫,被文宗长期重用。柳公权一生官至工部尚书,太子少傅,太子少师,在三品、二品的官位上长达二十余年。

  “心正”之家学渊源

  柳公权家学深厚,“笔正须善学柳下惠者参之”。可见“心正则笔正”内涵深刻,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柳公权的先祖鲁国大夫柳下惠身上。柳下惠曾因“坐怀不乱”的故事而家喻户晓,他是遵从中国传统伦常道德的典范。柳下惠的人格意志为后世树立了良好的道德风范。

  柳公权从小受到了父、兄的悉心指导。柳父柳子温,家法严厉,为了让子弟刻苦学习,“常命粉苦参、黄连、熊胆,和为丸”,赐予公绰、公权等兄弟,“每永夜习学含之,以资勤苦。”足见柳父用心良苦。柳公权的哥哥公绰比其年长十三岁。公绰常常召集公权及从弟集体学习,讲授居官治家之法,二十多年间,从未中断一日。公权从小深受公绰教诲,为其学业、仕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柳公权禀承家风,恪守家训:立身以孝悌为基础,谦虚低调为根本,谨言慎行为要务,勤俭节约为准则;治家以忍耐顺从为先,交往以简单恭敬为主。做官要自身清廉,严格守法。柳公权正是在柳氏良好的家风与学风的熏陶下成长的,所以为人为官诚意正心,精勤治学,淡泊名利。

  儒家“正心”思想

  柳公权“心正则笔正”的背后,离不开儒家“正心”思想的滋养。“心正则笔正”表面上是在谈书法之道,实际上含有诚意正心、去欲守静、清净无染的意蕴。儒家重视伦理道德,强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齐、治、平的根本在于诚意正心。诚意正心是修身的前提,人格修养首先要端正其心。心不正,身何能正?因此,先“诚其意”后“正其心”,为人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是正心的过程。

  孔孟非常重视“正心”。孔子的“正心”,首先,以礼正心。“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不知礼,无以立也。”“中正无邪,礼之质也。”其次,以《诗》正心。“《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指思想纯洁,创作思想和态度表现真情,也是在诚意正心。孟子通过“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继承圣人(大禹、周公、孔子)之道,希冀天下太平。孟子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是正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仁义礼智”四德的内在基础。“人能正心,则事无足为者矣。”

  《旧唐书》说柳公权“尤精《左氏传》、《国语》、《尚书》、《毛诗》”等儒家经典,儒家“诚意正心”、“中正无邪”的思想为柳公权“心正则笔正”思想的提出提供了理论基础。

  “心正”是“笔正”的基础

  “心正则笔正”的思想最早可追溯到西汉萧何。萧何说:“笔者,心也;墨者,手也;书者,意也。”扬雄提出了“言,心声也;书,心画也。”王羲之认为“意在笔前,字居心后。”虞世南提出了“心正气和,则契于妙。心神不正,书则欹斜;志气不和,字则颠仆。”张怀瓘说,“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通过书法可以看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

  柳公权在前人书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心正则笔正”的思想,他将书法美学与人格伦理相关联,将书法作为“心法”、“心学”的一部分。《旧唐书》说:“公权初学王书,遍阅近代笔法,体势劲媚,自成一家。当时公卿大臣家碑板,不得公权手笔者,人以为不孝。”足见柳公权是当时正人君子的代表,其书法展现了他的内心世界,反映出他的思想情操。“心正则笔正”是柳公权在前人书论基础上的一大贡献。

  纵观柳公权一生的书法与为人,良好的家庭教育为其奠定了学书与做人的坚实基础;儒家的“诚意正心”为其奠定了思想基础;前人王羲之、扬雄、虞世南、李世民、张怀瓘等的书学思想为其奠定了理论基础。这都是柳公权“心正则笔正”理论提出的重要依据。柳公权通过对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等前辈的学习和继承,融合诸家笔法,最终自成一家,以“心正”练就了独具一格的“柳骨”,以“心正”塑造了一位清正廉洁的良臣形象。

(文/张利国)

 

 

  延伸阅读:

  刘奇葆:在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嵇绍玉:讥讽——传统书法评论中的“恶之花”

  查律:关于书法人文精神若干范畴的思考

  胡崇炜:书法本体的失落与追回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