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文艺微评>文艺微评>正文

专家周育德带你欣赏舞台艺术

2016-10-19 阅读: 来源:河北新闻网 作者: 收藏

  今天上午,中国戏剧学院原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周育德作为主讲人,在河北省博物院“文博讲坛”以《戏曲——一种特殊的舞台艺术》为主题,介绍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舞台艺术特点,带领观众体验戏曲的独特艺术魅力。

  周育德向观众分享了他2001年5月带领中国戏曲学院前往挪威卑尔根艺术节,演出戏曲《张协状元》的故事。“我们用十几米白布搭一个简洁的舞台,演员们通过净丑装门、小丑装桌子等象征性的表演,在当地引起巨大轰动,并受到艺术节专家的极高评价。”《张协状元》的独特表演艺术被挪威《晚邮报》盛赞“接触到了古老而不陌生的文化”。

  周育德介绍,中国传统戏曲在世界的戏剧舞台上独树一帜,是一种高度综合的艺术,吸纳了文学、音乐、舞蹈、哑剧、杂技、武术、绘画、建筑等多种因素,集中华文化之大成。同时,中国传统戏曲是一种特殊的舞台艺术。周育德从“疏离的剧场”、“写意的剧场”、“象征的剧场”、“互动的剧场”、“技术的剧场”等五个方面来阐释中国传统戏曲的舞台艺术呈现。

  “传统戏曲舞台很简单,常常是空无一物,有时只有‘一桌二椅’。时间和空间可通过演员的唱腔和念白的描绘、虚拟动作身段的暗示,或者用道具提示,而不是靠布景、灯光等物质手段的布置。舞台上的情景由观众去想象。”这是传统戏曲独特的舞台表现形式,也是戏曲“写意的剧场”的表现。而“一根马鞭,就象征舞台上有马匹。门、船、轿、楼……一切存在都可以化为‘符号’。最大限度把直接实物对象‘虚化’。”这是戏曲“象征的剧场”的表现。

  周育德在台上讲述,台下观众纷纷做着笔记。周育德用“无中生有”、“弄虚作假”、“得意忘形”三个成语来概括中国传统戏曲的舞台艺术。“这三个词用在此皆为原有意,并非贬义的引申义。传统戏剧舞台的时间和空间都可以虚拟,比如,舞台上经常出现骑马的场景,但从来没有真的马出现,观众可以通过演员虚拟的骑马的架势,想象出骑马的真实场景,不必计较骑马的形式。”

  谈及戏曲舞台的创新,周育德有自己的看法。“我看过一场戏,戏里有一辆马车,结果剧团真打造了一辆马车,并搬到台上。戏曲创新并没有固定的模式,也不应该有固定的模式,但是,我认为创新应受到戏曲艺术内在质的制约,坚持传统戏剧舞台抽象写意的原则,不能一味依赖于实物呈现。”

  一个多小时的讲座结束后,在座观众纷纷起立鼓掌。河北梆子名家彭蕙蘅也是在座观众之一,她专门带领河北艺术职业学院的部分老师和学生来听周育德教授的讲座。“真是受益匪浅。尤其是关于戏曲舞台的创新方面,非常赞同周教授的观点,我们戏曲演员也将身体力行保持传统戏曲抽象写意等传承。” 本月16日,彭蕙蘅也将登上“文博讲坛”主讲,周育德的讲座让她深受启发,她决定将讲座内容稍作调整,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讲述如何学习欣赏河北梆子。

  退休职工张大爷告诉记者,他对戏曲了解不多,平时看戏就是外行人看看热闹。但是今天周教授的讲座从理论高度解读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舞台艺术特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最关键是我们这些外行人听了收获很大,终于明白戏台上的一些讲究,以后看戏明白要看哪些重点和门道,我对戏曲也更感兴趣了。”

 

  延伸阅读:

  谢柏梁:2015年我国戏曲发展态势简述

  臧娜:屏幕艺术的“入侵”与剧场艺术的嬗变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