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文艺微评>文艺微评>正文

文艺片迎来破冰时刻: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成立

2016-10-24 阅读: 来源:江苏网络电视台 作者: 收藏

  刚刚结束的长春电影节,有一个非常重大——甚至可能影响中国文艺片生态的成果,即“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宣告成立。此后,首批全国31个省的100个影厅将保证每天至少放三场艺术电影,这一规模在未来还将继续扩大。

  这是一个魄力十足的破冰时刻,长期困扰中国文艺片的发行渠道匮乏、排比少等生存问题,将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

  “什么是文艺片,为什么要支持文艺片?”很多观众可能很少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虽然观众不清楚文艺片商业片的概念,但他们还是能够知道,《刺客聂隐娘》《路边野餐》是文艺片,《盗墓笔记》《湄公河行动》是商业片;同时,他们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后者比前者更通俗更好看更具娱乐性。事实上,这就是文艺片与商业片的本质分野:商业片的核心就是让观众看懂看爽,它以市场和观众为导向,以利润为目标;艺术电影反之,它的制作并不考虑市场和利润,追求的是电影本体的思想性、艺术性和批判性,更加个人化、风格化和陌生化,因此很多文艺片反故事、反类型,晦涩难懂。

  如果说商业片的意义,是把类型片做大做强,从而把电影市场做大,并促进电影行业的工业化和产业化,那文艺片呢?有些人认为文艺片是自绝于观众,既然自娱自乐,注定自生自灭。其实不然,恰恰因为文艺片自绝于观众,所以它不迎合、不媚俗、不屈从,更具探索精神和实验勇气,能够推陈出新创造着新的电影美学,比如《刺客聂隐娘》打破了武侠片的固定模式,《路边野餐》的非线性叙事方式和长镜头令人眼前一亮。因此,北京大学戴锦华教授才会说:“艺术电影扮演了整个电影工业的实验室和发动机的角色。”

  实际上,文艺片的许多创新和探索,最后都能够为商业片所用,比如冯小刚新作《我不是潘金莲》的圆形构图的巧思,就来自于加拿大天才导演泽维尔·多兰的文艺片《妈咪》。这既能避免商业类型片因过度模式化而陷入停滞,也能带动整个电影产业艺术水准的创新和提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艺片对电影发展的作用十分重要,它不该成为市场的殉道者,它有权利与观众相遇。

  在欧美,文艺片在宣发模式上有独属于自己、并有别于商业片的一套成熟系统,比如独立影展、艺术院线、相对固定的观影人群、较长的放映周期,以便将关注、喜爱文艺片的观众聚拢起来。这些观众虽小众虽分散,但聚拢起来却也可以形成一个庞大的观影数量,其票房收入,往往能够支撑制作、发行、院线三方的投入。与此相对,我国文艺片的境遇,一直以来都苦不堪言。

  因为几乎没有艺术院线,文艺片的宣发只能按商业片的模式。但国内的院线体系,目前都是大商场植入、高地租成本,必须依靠大受众、挣快钱的方式才能生存和盈利,所以必然将有限的排片资源留给那些受众更多的商业大片,文艺片的排片率从来都是在个位数(有的甚至1%不到):上映第一天如果票房不佳,第二天立即减少排片,甚至直接撤出院线。这便有了王小帅《闯入者》“排片是事先张扬的谋杀案”的痛斥,有了方励为《百鸟朝凤》下跪求排片的心酸。

  在这样的背景下,“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提高文艺片在商业院线排片的举措,就显得意义非凡。虽然比不上国外成立专门艺术院线的做法,但至少能够延长文艺片的排映时间,让文艺片能够与喜欢它的观众在大银幕常常相遇,有机会得到市场检验。文艺片的根本目标确实并非盈利,但至少得让其有收回成本的可能,这才能提升制片方的创投兴趣、增添创作者再创作能力,并为文艺片乃至整个电影产业的技术探索和艺术探索提供不竭动力。

(文/曾于里)

 

  延伸阅读:

  百个影厅加盟艺术电影放映联盟,改变独木难成林局面

  艺术片有了“天堂电影院”,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启动

  中国首个艺术院线联盟成立 艺术片能站起来了吗?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