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文艺微评>文艺微评>正文

批评家是否独立无关其供职单位

2016-11-08 阅读: 来源:网易新闻 作者: 收藏

  闻松(美术学博士、批评人

  近来,江湖游评人贾廷峰和杨卫等一些艺术江湖人士以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朱其博士为例,指责这样有公职的研究人员没有独立的人格和批评精神。无独有偶,业余策展人梁克刚等甚至曾责问朱其等人为什么不批评自己的领导。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对当代国际学术研究体系及现状几无了解,尤其是依赖朴素而简单化的二元对立观点来看当今的学术研究,显示了无知的学术素养。

  以国际学术界为例,在欧美发展国家,艺术研究者和批评家大多数有稳定的学术机构的职位,如大学、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及其他一些较为稳定的艺术机构,如存在多年的英国瓦尔堡研究院,就滋养出贡布里希这样享誉国际艺术界的美术史家。即便是一些自由撰稿人,也有相对稳定的收入,例如担任一些媒体的艺术专栏评论人及撰稿人等,而欧美评论人的收入较高,足以享以体面的生活,如美国纽约时报艺术周刊的一些艺评人等。此外,也有从事其他行业的人员业余兼作学术研究或评论写作,或者申请一些研究项目资助而供学术工作的开展等等,不一而足。不管如何选择不同的生存方式,只要具备足够的学术能力就行,当然学术平台有好坏,然而与是不是公职人员没有太大关系。事实上,欧美发达国家在艺术研究和批评上做得好的还绝大多数都是这些专业人员,因为享有稳定的工作及丰裕的收入,学问才能够做得从容和精深。其实,古今中外,大致差不多。潜心做学问者哪怕没有可观的收入,但至少生存应没有问题。

  当然,国内的学术研究平台和实际状况与欧美有一定的不同。在国内,艺术研究院、全国各级画院、高校及相关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学术资源相对充足一些,学术展示的机会也相应较多,在这些机构任职相对拥有较好的学术平台这也是实情,一些重点资助特别是涉及国家层面的研究项目会向这些机构倾斜。然而,学术研究不一样,它是极为个人的事。在学术资料上来看,除了一些专门性的单位图书馆所,全国各级国有图书馆也是向全员开放的。只要是公开的资料,基本不会出现什么因在体制内外而形成的差异。

  在美术史及现当代艺术研究、批评中,主要不在于研究者或批评家是否供职于某个单位,而主要在于研究者或批评家自身的水平和判断力。国内很多研究者和评论人并不是公职人员,也因自身足够努力而成名成家。

  贾廷峰和杨卫等人的指责之所以谬误甚至充满反智,主要在于他们没有接受过高等专业教育,连起码的艺术史学教育都欠缺。而杨卫平时是通过写一些策展软文过活,贾廷峰则就是一个艺术商人。他们几无独立批评的公平公正及研究能力,更无严格意义上的学术专著,杨卫的几本所谓的艺术专著充其量就是一些学术散文。他们居然指责朱其这样经过专业艺术史学训练和成果丰硕的批评家不能独立,所以批评意义有限。主要理由居然是朱其从不批评自己的供职单位。

  事实上,一个独立批评家是否独立不在于他的供职单位,即如何生存,而在于他是否贡献出独特而有价值的研究论文及批评观点。不要说朱其等人多年来一直在从事批评体制的现当代艺术艺术研究,相关论文有很多。难道批评家是否称职非要以辞去公职及批评供职单位和领导才能证明?当然,学术机构内尸位素餐者亦有,但绝不是指朱其这样的现当代艺术研究者及当代艺术批评中的佼佼者。简言之,这种反智而荒唐的言论反映了国内艺术界相关人士的戾气和无知,以及堪称粗糙的艺术江湖的实际现状和不少江湖中人的低端化思考。

 

 

  延伸阅读:

  中国评协艺术产业研究委员会:艺术产业研究要“接地气”

  朱其:从艺术产业理论看798艺术区的困境

  刘巽达:评论家要“财务独立”和“立场独立”

  展览评估与独立批评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