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文艺微评>文艺微评>正文

文艺评论就是要“剜烂苹果”

2016-11-09 阅读: 来源:光明网 作者: 收藏

  近年来,陆续受邀参加了一些不同级别的作品研讨会,大家济济一堂,先听作者介绍创作心路,然后按照文字江湖的影响力,依次阐述对这部作品的看法。研讨会上往往一片颂扬之声,就算有零星的批评,也被点赞声淹没了。我觉得这样的作品研讨会毫无价值可言。

  文艺评论就是要“剜烂苹果”,就是要鸡蛋里挑骨头,如果都是赞扬鼓掌,那么对于作者的成长没有任何好处。作品研讨会只闻一片颂扬声,其实就是中国人明哲保身在文艺圈的真实反映。与此类似,我们在媒体上看那些文艺评论,绝大部分也是以赞扬为主的,纯粹批评的少之又少。可见,文艺评论要说真话有多难。但是,如果文艺评论不讲真话,那它还有存在的价值吗?

  以我国现在仍然活跃在文字江湖的大家贾平凹为例,有人说“他是当代中国一位最具叛逆性、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这样的评价相当高,一般人就会以为贾平凹的作品部部都是精品。但众所周知,一个作家的创作也是有波峰波谷的,也是有高原高峰的。

  贾平凹也不例外,他的早期作品《商州》,据说就是失败的作品。因为读完小说之后,没有一个人物可以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就算有,这些人物也是没有个性的,他们的个性是贾平凹强迫着赋予的。实际上,这些人物个性不应该是作家通过主观想象赋予的,应该是历史本身塑造了这样一个人物的个性,然后作家把它描述出来,再进行典型化。直到《废都》的出现,我们发现贾平凹写小说才进入状态,庄之蝶这个自私、市侩、滥情的文人才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

  当我在《放宽小说的视野》这部文学理论书中,看到对贾平凹小说的如此评价时,不禁眼前一亮,这不就是我们正在寻找的真正文艺评论吗?讲真话,说实话,能够自圆其说,敢于把这些成名作家的作品拿来解剖一番,让我们知道好在哪里,差在哪里,一点儿也不怕会得罪这些大家们,我觉得这部书算是做到了。本书包括《如何定位王安忆》《韩少功的问题》《苏童的短篇与长篇》等八部分,实则就是由著名学者李陀、程光炜、杨庆祥等学者发起的“当代小说国际工作坊”讨论会的文字整理稿。

  在长时间充分准备材料的基础上,他们分几次集中讨论了王安忆、韩少功、苏童、莫言、贾平凹这五位作家的作品及个人经验,探讨作家们的创作特征,但更侧重于以文本为基础对当代文学整体做一分析,指出当下文学创作中的问题,揭示问题的社会、历史或个体成因,探求解决路径。在主持人的积极提倡、热情鼓励下,讨论参与者表达直率,观点鲜明,语风明快,经常一语中的,给读者不少启发。

  本书属于《当代文学史研究丛书》之一,提倡从切实材料出发,以具体问题为对象,对当代文学史的“史观”展开讨论,据此观察中国当代文学史为什么会以这种方式展开,影响文学思潮、流派、文学批评和作家创作的历史因素究竟是什么。对于写作者和文艺理论工作者来说,本书值得一读。

(文/邓勤)

 

 

  延伸阅读:

  美术评论家在苏州阳山“实话实说”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