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珂 传灯 布面油彩 180×120厘米 第十二届全国美展获奖提名作品
《美术观察》记者:徐书记,您好。本刊近期策划了有关当代美术评价标准的选题,邀请您参与讨论。目前,当代中国艺术界、评论界都是一片赞扬之声,很少有严肃的批评声,尖锐者更少。对此,您如何看待,您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徐里(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秘书长):当代中国美术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及繁荣,评论界对此做出了客观评价,其中也不乏一定的赞扬之声。尤其是在中西融合、全球化的语境中,中国美术还能持守着自己的发展方向,比如,我们精心组织实施的全国美展、全国青年美展、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等,出现了一批非常优秀的美术作品。我认为,对当下中国美术取得的成就进行积极的赞扬与评析是应该肯定的。
当然,就当代中国美术发展来说,还有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的确确值得美术理论家和美术批评家很好地研究、反思和批评。并非所有的批评都是不好,但我们也看到了另一种批评,以骂评和酷评为嗜好,似乎是所有的一切都需要批判,都需要推翻、颠覆。后者这个批评缺少真正的学理性,也对当代美术建设缺乏真正接地气的思考。所以说,不是所有的批评都是值得提倡的,我们呼唤的是对当代中国美术的价值标准能真正起到建设、引领作用的批评,对恶俗、媚俗、甜俗之风进行坚决抵制的批评。因此,这个问题不能简单的对待,有些表扬应该肯定,有些批评也值得反思。而且,也需看到,在中国主流美术的建设中,我们美术界较之其他艺术门类还是健康得多,所以应该分门别类地对待。
如果批评存在问题的话,主要原因就在于批评的价值标准不够清晰。但是也并非完全都不清晰。比如说,很多中国画家提出的写意性缺失的问题。在批评家或美术家心目中,对于中国画缺失写意精神和丧失民族文化特征的观点、看法是非常明确的。有些批评家对此已经进行了较多讨论。当前美术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问题还是当代中国美术价值理论的缺失。
《美术观察》记者:您认为美术评价标准的建立与当代美术评价体系是一种怎样的关系?为什么国家从文化战略的高度给予重视?
徐里:任何批评首先都是因为有标准才可以批评,当代美术批评缺失的根源就在于当代美术价值标准或价值体系的不够完善、不够明晰或不够鲜明。我党倡导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对文艺作品以中国精神铸就民族之魂寄予了深情期待,进一步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指明了努力方向。中国美协有责任、有义务来组织打造一批以人民为中心、彰显“中国精神”的优秀美术作品。
虽然中国被公认为一个世界大国,创造了经济奇迹,但对于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包括核心价值观、中国精神等等,在世界上尤其是西方国家,很多人还不是太了解,甚至有些排斥。因此,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尤其是“中国精神”通过美术作品彰显出来,借助作品传播出去。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排斥对世界各种文明的借鉴与吸收。中西之间的文化可以融合,但也不可能永远融合。随着国力的增强,我们看到了回归中国文化、坚守中国文化立场的呼声和态势,这在今天似乎越来越重要了。社会在发展变化,中国在世界格局中也发生了一些新的调整,那么,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也会不一样。在此,需要我们的研究者对当下如何处理中与西的关系问题进行全面、重新的思考与调整。只有对此问题有了更宏观的认识,我们的评价才有可能跟得上。
在中与西、传统与当代这样一个现实文化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时代,批评界应对这些严峻问题勇于“亮剑”。因此,要从国家文化战略的高度,总体把握这个时代美术文化发展的方向,只有在这样一个整体文化战略的引领之下,才能够建立当代中国美术的价值体系,才能积极健康地引导和推动美术批评。对此,中国美协主办了“为中国美术立言”系列高端论坛,《美术》杂志也开设了诸如“改革开放30年美术”、“新中国美术60年”、“中国美术的自觉与主体精神”等栏目对当代主流美术的价值取向进行讨论,《美术观察》也对“中国美术观”、“当代中国美术评价体系的建构”等问题开设相关专题进行研讨,这些努力都是美术界为当代中国美术评价标准的构建的体现。
程林新 甫田初实 布面油彩 116×200厘米 第十二届全国美展获奖提名作品
《美术观察》记者:党和国家对文化政策的制定历来十分重视,请您从中国立场与文化政策的角度,谈一谈如何建立美术评价标准。
徐里:党和国家在文化政策上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文化政策的制定,不仅仅是政治智慧的高度体现,也是对中国文化历史的深刻理解。在此基础上,就成为当下可以触摸的、统领整个美术创作的标准。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传承、没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就谈不上真正的强国、大国,更妄谈什么审美追求的标准。当下中国美术评价标准的建立离不开以人民为中心的指导原则,从而以此来解决当代中国社会的审美需求。这种需求当然是一个开放、包容的体系,它涵盖了对人类所有的美术文化遗产精华的借鉴与吸收。
因此,美术作品需要表现出民族性与时代性,以及我们的个性与追求。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就指出,传承是一种发展中的传承,传承必须要有发展、有创造,在创造的过程中要了解历史、了解传统,否则创新和发展的依据就没有了。在此基础上,还要再结合我们的时代。如果艺术品没有反映时代,就会在历史长河中被淘汰,为何优秀的艺术大师少之又少?时代与创造,二者缺一不可。
《美术观察》记者:目前,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对外交流活动所选择的艺术家与作品都直接影响着中国文化形象的建立,因此,选择机制的确立会直接影响交流活动的质量。您认为,在这一领域如何应用中国美术评价标准,以促进中外文化艺术交流进一步优化,更好地树立鲜明的国家文化形象?
徐里:对外文化交流,随着今天中国在世界上地位的凸显而越来越频繁。中国美协在中共中央、中宣部、中国文联的领导下,始终围绕大局,服务中心,注重对当代中国主流美术形象的塑造,在主流美术的对外推广和建立上一直进行探索和努力。中国美术家协会为实现中外美术交流的多样探索与深层互动,积极推动当代美术精品赴外展出。自第七届全国美展以来,中国美协都会在次年遴选部分优秀作品赴国外巡展。从第七届开始,精选作品相继在日本各知名美术馆巡展,是二十多年来唯一连续赴日巡展的中国当代艺术展。而第十二届全国美展的足迹更是首次遍布大洋洲、美洲、欧洲等主要国家,在巡展地域上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并获得当地文化艺术界的高度赞扬。全国美展的优秀作品完全体现了当代中国美术的主流建设与价值取向。
自2008年开始,中国美协还组织策划了诸如“同一个世界——中国画家彩绘联合国大家庭艺术大展”、“水墨中国:中国当代国画精品展”、“雪域高原——中国绘画作品展”、“水墨阿尔卑斯——中国当代国画精品展”等一系列展览,通过持续不断地进入国外重要美术场馆举办展览,有效地展示了中国当代美术面貌,增进了当地民众对中国艺术的了解。
中国美协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于今年举办了“义新欧·丝路行——全国美术名家主题创作展”,组织艺术家伴随“义新欧·丝路行”列车,跨度几千公里,将沿线的人文风情,通过画家之手表现出来,展览后的社会反响非常好。
作为“走出去”的重要环节,中国美协立足科学发展观,在国家财政专项经费的支持下,还资助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中青年美术家走出国门研修交流,研修目的地囊括五大洲的主要国家,切实培养出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中青年美术人才队伍,既增进了对国际美术发展状况的了解,又推动了国内美术的教学与科研。
在“走出去”的同时,中国美术家协会还积极实施“引进来”战略,通过举办诸如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观澜国际版画双年展、云南国际版画展、上海朱家角国际水彩画双年展、大同国际雕塑双年展等,积极打造本土国际美术交流品牌。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自2003年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6届。双年展以架上艺术为主体,兼顾当代多元、多样的艺术探索方式。联系到当代艺术火爆、架上艺术在西方世界已经式微的现实,北京双年展无疑为世界艺术家提供了一个展示架上艺术发展的平台。管中窥豹,中国当代美术评价标准的构建从双年展中其实已经体现出来。它不但拥有了话语权,也拥有了对架上绘画价值的基本评价标准。
值得一提的是,诸如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画院等机构,在对外美术交流上也做得很出色,为当代中国美术的主流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些成绩也都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显然,对外美术交流的方式是多样的。从国家政府部门和专业群体“走出去”的对外展览也无疑对当代中国美术的形象塑造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因为对外宣传的渠道是多元的,其中一些由境外策展人、艺术机构来选择中国美术家的展览往往失之偏颇,尤其是境外艺术投资商、艺术策展人往往带有更多西方的色彩,他们的选择往往并非对艺术家本体的选择,而是针对现有体制,对现有的意识形态进行抵制或带有批判性的隐喻,这些展览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这些展览数量虽不多,但杀伤力巨大,为中外美术交流产生了恶劣的负面影响。
中外美术的交流,需要我们做出更多的考察、研究和探索。一个有效的展览可能会对当代中国美术形象的塑造起到很大的影响;而现有的很多展览往往是拼盘式的群体展,让外国人看得眼花缭乱,最后形象却不够明晰。对此,一些好的国外展览就值得我们去借鉴和学习。比如说,我们的展览可以通过对几位美术大家的世界性推广来确立中国美术大师的形象;而长期以来,在对外美术交流上,我们往往注重群体宣传,忽视了对大师的宣传。如果没有大师,那么我们的美术就没有高度,这是在对外美术交流中存在的大问题,也是需要我们今后不断改进的。
武晋安 家住北京白塔下 布面油彩 105×260厘米 2009 第四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入选作品
《美术观察》记者:美术创作的中心任务是服务于人民大众,致力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请您谈一谈今天的中国美术评价标准与“美术为人民服务”之间的关系。
徐里:这与党的文艺政策,即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密切相关的。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也包含了“美术为人民服务”的要求。当代中国美术的评价标准需以人民为中心,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反映人民的形象。在总书记的讲话之后,现在已经有很多艺术家自觉回到生活中去,力求创作出既能反映这个时代,又能代表个人风格的人民喜闻乐见的精神文化产品,从而鼓舞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进行不懈的努力与奋斗。
《美术观察》记者:您认为美术评价标准的建立,还需要艺术与社会各界做出怎样的努力?
徐里:美术发展是一个文化生态的体现,所以美术的评价标准实际上是这个社会的文化评价标准的具体体现。它需要社会各界尤其是文化艺术界的同仁,对当代中国美术价值的评价标准积极参与、积极地建言献策,才能够使中国美术评价标准这个体系的构建,紧密地、深刻地与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统一起来。
(本文原载《美术观察》2016年第11期)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