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文艺微评>文艺微评>正文

点赞摄影家吉龙生的禽鸟摄影

2016-11-22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网 作者: 收藏

物象—形象—意象的升华

——点赞摄影家吉龙生的禽鸟摄影

  吉龙生 男,江苏南京人,生于1958年3月,研究馆员。文化部第十四届“群星奖”获得者。长期从事文化艺术工作,有200多幅摄影作品在国家和国际摄影展赛中获奖,发表于国家级核心刊物。现任江苏省摄协驻会副主席、秘书长,中国摄协理事、中国艺术摄影学会理事、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江苏首席代表处主任,江苏省(文博)专业高级资格评审委员会专家组成员。

本领的魅力 • 吉龙生摄影作品欣赏
 
 
 
 
 
 
 
 
 
 
 

  最近摄影家吉龙生拍摄了一批夜鹭等鸟类摄影,我拜读后爱不释手,不仅得到极大的审美愉悦,而且再一次对鸟类摄影的价值有了深入认识。

  按我过去“从影”的概念,鸟类摄影应属于科研或科普的应用类摄影,因此时而心存疑虑:当下需要那么多用于科研、科普的鸟类摄影图片吗?有时还冒出“文革”思潮的残留余毒,担心那些“打鸟”的道友过于热衷“风花雪月、鸟语花香”,远离革命主旋律。其实这是个脱离当今现代社会背景、知识老化的摄影观念。

  今日之鸟类摄影并不局限用于研究和普及动物知识,它也不是纯禽鸟学的科目。实际上,它是关系到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环保摄影,是关系到人类如何生存和发展、关系到人类命运的重大题材。吉龙生有一双发现大自然生灵美的眼光,有一颗赞美生命力的善心,所以他抓拍夜鹭时着力展示出:这个国家二类保护动物的可爱、聪慧和灵气,它们是美的天使、人类的朋友,理应受到呵护。看着他的作品使我想起十多年前我出任某次国际影展评委时与英国评委的一次交往,当时我们还没有充分意识到大自然摄影对唤醒社会大众保护地球环境的重要意义,所以不太理解英国皇家摄影学会为什么重视动物摄影。在评选中,英国评委多次力挺一幅天鹅在晚霞下飞翔的中国作品,在我看来那不过是一幅用光娴熟、色彩夺目的“沙龙”小品。后来,我问起他为什么那么喜欢这幅作品;他幽默地说:“我听说广东人和香港人,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和地里爬的什么都敢吃。他们如看到照片中的天鹅如此美丽、如此可爱,就不会忍心下口了”。吉龙生的鸟类摄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他的作品能陶冶读者情操,培育人们尊重生命和敬畏自然的意识。

  我认为摄影禽鸟并不简单,根据不同用途有不同境界。如果要使自己拍摄的鸟类题材成为艺术精品,需要有个从物象、形象到意象的升华。

  第一层次是物象再现,就是本源地实录鸟类的原生态,这一般用于科研拍摄图像标本。拍摄的目标是:尽力遵照客观实情,科学理性地呈现鸟类的物理状态和生理习性。

  第二层次是形象塑造,这是不同于科技再现的艺术表现。再现和表现之间仅一字之差,作品的主题和创作目的就很不一样。艺术类拍摄禽鸟,在一定程度上也离不开展示其物象,但艺术摄影画面里的图像需要注入作者主观意识,即运用造型语言表达自己对被摄禽鸟的审美评价和情绪感悟。吉龙生的摄影不是科学挂图,他为了在画面中对夜鹭熟练、敏捷捕食动作倾注赞美,有时就不计较是否能再现其物理状态的全部细节,或虚或实、或动或静、或物或影,进行了适度的变形或夸张。总之,形体塑造服从于情感表达,从而激发读者精神共鸣,产生其对大自然、对禽鸟的珍爱之情。

  第三层次是意象升华,意象的“象”不同于画像的“像”,更多是指营造画面气场、意境,让读者领悟其象征意义和内在哲理。吉龙生对意象和意境进行努力探索,采用非常规的视角和构图,以及精彩难得的动作瞬间,透射出对夜鹭生存方式的赞叹。画面中那些可爱的夜鹭既有搏击长空的潇洒和豪迈,又有追鱼捕食的神奇和机智,尤其它那志在必得、出奇制胜的神功巧计,使人看得感动而羡慕。

  拍摄鸟类,在摄影上具有相当难度。一是鸟禽怕人,总是躲在摄影人远处,所以“打鸟”的摄影道友最向往有个600mm长焦的“大炮”,从远处捕捉到它们的清晰图像。二是禽鸟是飞翔的活物,需要在跟踪抓拍中完成构图、用光和瞬间选择,这么多的任务难于一气呵成。据了解,吉龙生使用的摄影器材并不高档,其长焦镜头才300mm,也没有使用连续拍摄的装置,就靠他基本功扎实,靠自己认真观察夜鹭的活动规律及机智灵活的反应,所以才能从容不迫地跟踪摄取如此精彩的画面,真是难能可贵。他不迷信器材,依靠手艺创佳的精神,用现在流行语来说就是具有精湛的工匠才艺,应该要特别给他点赞。

 

  (作者:杨恩璞,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延伸阅读:

  第十一届中国摄影艺术节开幕 三十余摄影大展闪耀雁栖湖

  索久林:摄影通感与跨界的感悟

  “等待”和“尊重”才是动物摄影的价值所在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