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文艺微评>文艺微评>正文

《狂雪》长卷:用诗与书法纪念被日寇屠杀的三十万亡灵

2016-12-15 阅读: 来源:中国美术报 作者: 收藏

  去年诗人王久辛回西安省亲,与我聊起诗书一体时说,优秀的书法家对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有非常神奇的辨识度。如与书法家龙开胜见面时,久辛将自己的长诗《狂雪》赠予开胜,而后者逮一目及这首长诗,就被吸引住了,先是默读,之后就是朗读,而且当着大家的面,声音越来越高,旁若无人,完全沉浸在诗歌的意境当中……一气朗读完,当场表示要书写这首长诗,以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于是就有了这一书法作品的诞生。

  后来此作出版,龙开胜在自序中说,他是被诗中描写南京大屠杀这一人间悲剧的生动真实的文字所打动,亦为此诗描写之细腻之豪情之悲壮加上军人职责与血性发出愤怒之吼及振聋发聩之灵魂拷问所震憾,激情澎湃,有感而书。这就决定了作品的艺术品格,与一般书家书写唐诗宋词散文杂记的风花雪月迥然不同。

  展读《狂雪》书法,多达90余面,通篇采用册页形式书写。开胜最擅驾驭这一形式。其实,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是为达到最佳艺术效果而决定的。册页这一形式,适合书写字数较多的内容,更有利于表达酣畅淋漓的诗文长卷。开胜采用这一形式,无疑是最佳选择。观其取法,以二王为主基调,充分体现出其在经典中钻研时间甚久,下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功夫,手追心摹日积月累,自然会在传统中挖掘和汲取诸多精华。

  书此《狂雪》长诗,开胜显然对内心的情感有清醒准确的驾驭考量。用龙开胜自序中的话说:“彻夜无眠辗转反侧,而思几度落笔终不成字”,“激情才起,但总有涩涩之不畅,暗自思忖,此等诗文情怀,要书写畅了才怪,于是就涩涩地写下去”。这个“涩涩”就是作者情感的主动调动,是对南京大屠杀这一人间惨剧悲情愤慨的直接表达,实际上是书法人文关照功能的运用与发挥。在技法上则具体表现为宁取拙不取巧,多沉稳少跳跃,字与字少有牵连相对独立,字形多取扁式横向发展,使人感到有阅读的压迫感,偶取纵式,以打破章法上的沉闷。及至作品后三分之一,书写速度明显加快,牵连缠绕也明显增多,不是作者的情绪变好了、变明快了,而是更加激越更加悲愤,就如同交响乐最激烈的部分,是作者情感运用的高潮。情感的主观调动与合理运用,正是《狂雪》书法最为成功最为精彩之处,也与龙开胜以往作品区别最大之处,恰恰也是普通阅读者最难读懂之处。

  不论远观还是近看,《狂雪》书法长卷扑面而来的并非是书法的笔法与技法的运用,而是“去留肝胆两昆仑”,气壮山河、大义凛然的不惧强敌、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气势。令人惊叹、拍案叫绝。这就是书法艺术的神奇魅力!

  关于经典书法作品中技艺运用更重要,还是情感驾驭更重要?我以为这个问题的提出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因为它们二者之间不是矛盾的两个方面,而是相辅相成、互为作用的关系。技艺是基础,没有技艺支撑的情感运用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是随意的滥情。情感是技艺的升华,没有情感渗透和微妙的表达,技艺就成了杂耍,味同嚼蜡、毫无韵味可言。而善书者往往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形神一体。技艺中有情感在打动人,情感中又有技艺感染人,龙开胜实现了更高的境界,即满纸的韵味独不见技艺,或如公孙大娘舞剑,或如黄鲁公划船,或如毛泽东雄迈古今,或如郑板桥乱石铺街。

  合上龙《狂雪》书法集,给我们留下印象最为深刻的显然不是巧妙的技艺挥洒,恰恰是直抒胸臆的情感与技艺的水乳交融。书法家龙开胜犹如诗人王久辛,他们如出一魂,竟然都似上了战场的战士,面对穷凶极恶的日寇,不会揣摩用什么武器用什么战术,而是一声怒吼冲将上去肉搏血战。这已经不是情感运用的问题,而是一位艺术家创造的力量、艺术的力量、精神的力量高度汇聚在一起时,必定会迸发出的永恒力量。我想这也是龙开胜书写诗人王久辛的经典诗作《狂雪》长卷,在精神层面带给我们的启示。

(文/所泳兴)

 

  延伸阅读:

  白云无门——乐泉书道水墨展

  聆听那金属般的鸣响——抗战诗歌简说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