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浦南文化馆馆长(左三)与同事一起为元宵节楹联展做筹备 上海浦南文化馆供图
《中国诗词大会》走红全国,参赛选手们对中国古诗词倒背如流、烂熟于心,令人欣喜。但传承诗词文化,不仅要会背,而且还要会写,这样才是真正的、全面的传承。最近上海的一些地方社区举办楹联创作比赛活动,与电视里诗词大赛相反,参与者多是中老年市民,鲜见青少年身影。
对联,又称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中国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已经举办四届“新年楹联上下对”征联比赛的浦南文化馆馆长贺小慧表示:上海对联创作队伍老龄化,青年人凤毛麟角,断层较厉害。
图说:浦南文化馆正在为元宵节楹联展做筹备 上海浦南文化馆供图
老龄化
今年浦南文化馆开展“新年楹联上下对”征联比赛,一等奖获得者是68岁的陈大统,他对于上联:“文运文脉与国运国脉相连”的应联是:“党风党规和家风家规并举”。评委认为:“该应联不仅畅通达意,而且平仄与上联完全对应,思想性也很强烈”。该馆从马年收到应征联294条,羊年255条,猴年406条,到鸡年570条。“尽管应征联数量逐年提升,但是我们蛮着急的,基本是老年人的‘战场’,青少年的参与度逐年下降,很多孩子都不会写对联了。”浦南文化馆馆长贺小慧指出。
无独有偶,去年末,松江“诗联颂筷”比赛颁奖时,赛事评委、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蔡丰明看着白发苍苍的领奖者,同样呼吁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
图说:松江“诗联颂筷”的获奖者们也大多都是老年人 网络图
老龄化问题不容忽视。上海楹联学会会长姜玉峰指出:“目前对联没有统一进入课堂教学,不需要考试、出分数,自然不受重视。另外,教师缺口也成问题。”目前上海楹联学会共有300名会员,30岁以下者约占10%,“而且其中不少年轻人靠自学”。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上海楹联学会副会长胡中行估计,若算上社区、企业、学校等民间对联创作者,以30岁为分水岭,年轻人占三成。不少业内人士坦承,能做出规范甚至优秀对联作品的青少年微乎其微。
胡中行记得某高校曾举办一场对联大赛,收到师生几千副作品,但是评委左挑右选却找不出一等奖和二等奖。姜玉峰也遭遇尴尬,“楹联学会和语委搞过校园楹联赛,真正掌握对联的老师都很少”。
胡中行解释,楹联看似篇幅短小,非常考验文字凝练,一首诗可以由四句、八句组成,但楹联要求两句话表达清楚。楹联还有一定的格律、平仄规则。
图说:上海图书馆去年举办楹联展 网络图
缺老师
楹联专家分析,后继少人或源于缺少系统的楹联教育,教材、教法需要调整,师资也存在缺口。
部分中小学已开设对联兴趣课或选修课,但全市并未成气候。校园或社会中的诗词社团联盟也成为“做对子”的平台。复旦附中语文教研组组长黄荣华表示会在语文课上涉及对联的知识点,“学生会喜欢上对联,但是要创作出好作品,还是有距离”。
“极个别的孩子跟着家里人学。”姜玉峰表示,“楹联并不难,学习规则后多做练习完全可以掌握,孩子若从一年级开始学,若能坚持到五六年级,肯定可以写出很漂亮的句子,关键得去学去做。”
图说:上海去年举办“百人百联楹联书法暨中华茶礼活动” 网络图
黄荣华认为,要让青年人的对联达到高度,得有大环境的配合,“就以诗为例,除了艺术的享受,古人可以凭一首诗名扬天下,得到各方认可,自然它的文化和生活功用相互连接。如今,家长和学生仍旧面临高考,考的就学,不考的就不够重视”。胡中行强调,同时这不仅是对联教育,还牵涉诗词、古文教学。
此外,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真的要开这个课,目前专业的老师远远不够。”更让姜玉峰担忧的是部分比赛中的楹联评委都“不规范”。
值得欣喜的是随着国家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对联的关注度正在缓慢复苏,目前全国已有百余家全国楹联教育基地,上海则有3家。胡中行提醒,也要警惕“一窝蜂”,“让年轻人学习传承楹联文化,或许先由一部分人扎扎实实地开始做,精致地搞,效果更好”。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