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情人节当天在华首映,歌舞片《爱乐之城》讲了个爱情故事。但笔者认为,比起爱情主题,它更像是一对青年男女在追梦路上的一次难忘邂逅。最好的爱情,是一起追梦。
《爱乐之城》一共涉及5个时间场景:冬、春、夏、秋、冬。冬天,塞巴斯蒂安和米娅在堵车的高速公路上偶遇。春天,他们先后在咖啡馆、酒吧、party等各种场合多次相遇,彼此心生爱慕,相互试探、了解,确定恋爱关系。夏天,两人享受爱情,各自为梦想奋斗,并相互鼓励。秋天,塞巴斯蒂安违心加入商业乐队,无奈地背弃梦想;米娅自编自演的独角戏演出失败。在残酷的现实中,两人的感情面临挫折,遗憾地以分手告终,从此天各一方。五年后的冬天,他们再次相遇,爱的痕迹仍鲜活如初,但各自已有生活轨道,且都过得很好。今日一别,便成此生的相望和祝福。左右情感进程的不是别的,恰恰是对梦想的坚守:既坚持自己的梦想,也鼓励对方坚持梦想。
字幕升起时,笔者忽然觉得,这样的爱情,在现实生活中似乎可遇不可求,如果有,一定是刻骨铭心的吧。相爱的人成为今天的模样,是彼此用梦想之刀雕刻的结果。在追梦路上,彼此互为唯一。如是,梦想的存在,对于爱情的性质和结局具有决定性意义。换句话说,美好、理想和崇高的爱情,不只是柴米油盐、单调乏味的琐碎生活,还包含鼓励、欣赏、成全等积极因素。倾心一项事业、坚持一个梦想、期许一份成就,大凡能够激励一个人不断提升自我、实现人生价值的事物,都是值得追求的,也是爱情保鲜的秘诀。正是这些,将爱情从狭小的二人世界引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将爱情的社会属性有效激活。
何以言此?“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综合”,社会属性是其内在规定性。勇于追求梦想、实现人生价值体现的正是这一属性。爱情作为人的一种重要情感体验,如果能够参与其中,一方面人的社会经历丰富了,另一方面爱情也获得了社会属性。具备这种属性的爱情,以双方的社会活动为基础,天然享有社会活动的价值,包含了更多意蕴,内涵也就更丰富,仿佛有了灵魂。与此相比,那些一味强调感官愉悦、追求物质财富的爱情,无疑显得苍白和浅薄。长期以来,在消费主义环境下,爱情逐渐发生了异化,甚至成为商家赚钱的噱头、朋友圈虐狗的粮草。如此这般,发人深思。
另一方面,塞巴斯蒂安和米娅既然有着志同道合、让人艳羡的爱情,为何却难逃分手的结局?影片将近结尾处,镜头切到米娅的日常生活:她已嫁为人妇并育有一子,丈夫却不是塞巴斯蒂安。看到这里,观众不禁发出了轻微的唏嘘声。笔者也心头诧异:为何米娅试镜成功后两人却分开了?仔细一想,这首先是两人的情感逻辑所致。其次,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流动社会的现实逻辑影响。
为了个人发展远离故土,在更大范围内求生活、谋发展。社会的流动特性给人类情感带来了新挑战。传统婚恋观经受阵痛,新的价值观正在确立。这一过程中,各种迷茫、抉择每天在我们身边上演。但正是有了这种流动,才有了迷人的邂逅,才使因邂逅产生的爱情让人念念不忘。“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初见时的美好情景,因为短暂而避免了寻常日子的消磨,故总在今后的人生中闪烁,提醒着一段珍贵的时光。
追求梦想,是人生向上的不竭动力。追梦路上,充满了艰辛、曲折,如果能够邂逅一个相互砥砺的人,产生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那么梦想的实现是否更值得回味呢?
(文/徐振阳)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