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科普作品《鸟的感官》带你走进鸟儿的世界,看鸟类如何感知这个世界;学者刘泽华的《八十自述》,展现一位学人如何历经磨难,通过反思走向文化自觉之路,而《明代士大夫的精神世界》则探讨明代士大夫与六朝的直接精神联系;非虚构方面,朋克教母帕蒂·史密斯用一列《时光列车》来追忆逝去的时光,《耶路撒冷告白》则以一位妻子、母亲的角度展现生活中的耶路撒冷;文学方面,我们会看到“多元文化代言人”扎迪·史密斯的小说和“日本国民诗人”宫泽贤治的诗歌……
《鸟的感官》
[英]蒂姆·伯克黑德 著 沈成 译商务印书馆2017年1月
内容简介:
用不对称的双耳定位的猫头鹰,能感知千里之外暴雨的火烈鸟,飞行中打盹还睁着眼睛查看危险的绿头鸭和雨燕,歌唱能力和筑巢冲动,激素水平和日照强度……鸟类的感官世界精彩非凡。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磁感、情绪,仅仅回答这些关乎鸟儿的问题就需要囊括整个科学史。蒂姆·伯克黑德教授曾前往世界各地探究鸟类的生活,如今也将携读者一同走进鸟儿的世界。
推荐理由:
1.作者是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动物学教授,同时也活跃在科普领域。书中,作者深入浅出,娓娓道来,集科普性和专业性于一身。
2.诙谐有趣,对鸟类的研究角度新鲜独特,引人入胜。
3.此书曾斩获《独立报》2012年自然图书、《卫报》2012年博物图书、英国鸟类基金会2012年“鸟书”等多项殊荣。
《八十自述:走在思考的路上》
刘泽华 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年1月
内容简介:
这本书是南开大学荣誉教授刘泽华先生的回忆录,由上、下两编组成。上编谈的是刘泽华自己八十年的人生经历:从出生写起,在历经少年时期的恐惧、青年时期对红色的追求乃至“文革”时期的种种磨难后,开启了萌动于“文革”后期的个体的文化反思之旅,并由此转向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研究,提出并完善以“王权支配社会”为主要观点的中国王权主义学说。下编则详述了刘泽华的学术心路历程。
推荐理由:
1. 这本书展现了一位典型学人是如何通过反思走向文化自觉之路的。
2.作者是着力于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学术巨匠,曾提出中国历史“权力支配社会”的特点和传统思想文化的主干是“王权主义”的史学判断,对国内历史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其学派被誉为“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南开学派”、“王权主义反思学派”、“刘泽华学派”等。
《明代士大夫的精神世界》
陈宝良 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年1月
内容简介:
明代的士大夫理应属于隋唐以后新型的士大夫,然就明代士大夫极度追求“清议”,且具个性解放的特点来说,其精神世界则又是六朝士大夫的直接继承者。本书从君子小人之辨、出处仕隐的困惑、忠孝节义的两难困境、生与死的抉择、雅俗之辨及其互动等视角,从历史与社会的脉络中去阐释明代士大夫的知与行。
推荐理由:
1.此书回溯明代士大夫的多个辩题,钩沉索引,重构明代士大夫追求自由解放的精神动向。其中许多议题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2.作者以士大夫精神世界为考察中心,通过对士大夫社会史与精神史内在的互动关系的探讨, 揭示在明代特定的历史情景下,士大夫群体的“时代心理”和“社会心理”,以及士大夫心态的内在演变理路,联动的研究方法为一创新。
《时光列车》
[美]帕蒂·史密斯 著 非尔 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1月
内容简介:
《时光列车》是一本回忆录,记录的是美国摇滚桂冠诗人帕蒂·史密斯的人生旅程。当上世纪七十年代最耀眼的朋克摇滚乐手步入老年,在经历了出道成名、结婚生子和生死别离的起落之后,每天她都会去同一个咖啡馆的同一个座位上,任波涛汹涌的思绪肆意奔流,带她前往世界十八个“站台”找寻失落的记忆。
推荐理由:
1. 作者帕蒂·史密斯是“改变了摇滚乐”的朋克摇滚乐手。她的音乐将诗和摇滚珠联璧合。她的《马群》被《滚石》杂志尊为史上最伟大的百张专辑之一。
2. 透过回忆录,读者得以一窥美国七十年代风起云涌的社会解放思潮。
《使馆楼》
[英]扎迪·史密斯 著 黄昱宁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7年2月
内容简介:
法图是伦敦西北郊区一个富裕人家的非洲裔家仆,护照被扣留,没有薪水和自由时间,生活唯一的乐趣就是偷偷拿房东家里的游泳券到一个高档俱乐部游泳。她莫名地被位于威尔斯登的柬埔寨大使馆这幢建筑所吸引,时常坐在使馆楼对面的车站观看两名从未露面的羽毛球选手的对抗。有一天,法图偶然挽救了家庭中最小孩子的生命。此举却没有换来这家人的感激,反而法图被赶出家门。除了护照和行李,她拿走的只有抽屉里剩余的游泳券,再次坐到柬埔寨大使馆前看羽毛球赛。小说共21章,尽管法图期望把球回击给对手,最终仍以0-21的比分输掉了比赛。
推荐理由:
1.小说管中窥豹,以小见大,层层隐喻,意味深长。种族问题,阶级问题,帝国主义殖民问题,流动劳工的现代奴役问题,富饶街区里柬埔寨政权的存在所映射的种族灭绝问题和使馆内的看似轻盈的羽毛球赛所暗示的力量不平等问题……短篇里每一句话似乎都有所指涉。
2.作者扎迪·史密斯为黑人女性作家,出生在伦敦西北,被誉为“多元文化代言人”。这本书是她十分偏爱的重量级短篇小说,她坚持要将它作为一部独立的作品出版。书的最后特别附录了作者专访。
3.熟谙伦敦街景的插画家马岱姝为这本书绘制了伦敦原景插画,呈现字里行间强烈的画面感。
《生活之盐》
[法]弗朗索瓦丝·埃里捷 著 周行 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年1月
内容简介:
在雨季的夜里抵达尼亚美,走出停机坪闻到非洲大地潮热浓烈的气味,看着月光下一对狮子悄无声息地横穿飞机跑道,车头灯突然照见一只兽的眼睛,含住一块姜时感觉味蕾的颤动;触摸小牛湿润的鼻子……作者以意识流手法记录着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感触,让人体会生活中常被忽视的丰富精彩。
推荐理由:
1.作者是法国著名人类学家、哲学家,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的学生,这本书却“并不是什么高深的哲学思辨,不是对于生命的虚无的深刻反思”。她仅仅是记录生活中的幸福瞬间,就已经让人体会生活的轻盈和美好。
2.风格闲散,于细微处落笔,邀读者一起“偷得浮生一日闲”。
《耶路撒冷告白》
[印度]利皮卡·佩拉汉 著 曾志杰 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年12月
内容简介:
这本书是一位孟加拉裔BBC记者随笃信和平进程的犹太人丈夫移居耶路撒冷八年的自述。书中,既刻画了民族和宗教的冲突所造成的隔阂龃龉,也展现了巴以人之间在学校里、在医院内同样令人匪夷所思的交汇融合。同时,作者对家庭生活、夫妻关系的描写巨细靡遗、贯穿始终,以一个母亲、妻子的视角写出了生活在耶路撒冷的真实感受。
推荐理由:
1.从个人经历切入,展现耶路撒冷这座宗教圣城的历史与未来,让中东冲突不再只是无关痛痒的国际新闻,而是有血有肉的人生。
2.没有既定的立场和主张,客观地呈了耶路撒冷的真实生活。
《齐默尔曼电报》
[美]芭芭拉·塔奇曼 著 刘啸虎 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17年1月
内容简介:
1917年1月,一战欧洲战场陷入了僵局。威尔逊总统保持中立,不愿施以援手。就在此时,英国破译员破解了一封即将改变历史进程的电报。齐默尔曼电报是一封由德国大使发送给墨西哥总统的电报,却把美国卷入了一战。这封电报引发了怎样的风波?它又是如何改写历史的?
推荐理由:
1.外交权谋环环相扣,谍战风云惊心动魄,紧张激烈,扣人心弦。
2.芭芭拉·塔奇曼(1912—1989),美国历史作家,凭借《八月炮火》与《史迪威与美国的在华经历》两度获得普利策非虚构作品奖。《齐默尔曼电报》是她的成名作之一。
《不要输给风雨》
[日]宫泽贤治 著 顾锦芬 译 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年2月
内容简介:
宫泽贤治的诗被誉为日本国民的精神支柱,《不要输给风雨》精选了宫泽贤治最重要的诗歌共83首,包括《不输给雨》《春天与阿修罗》《永诀之朝》等经典作品,展露宫泽贤治笔下宿命和宇宙的模样。
推荐理由:
1.宫泽贤治被誉为松尾芭蕉以来日本最卓越的诗人。《不要输给风雨》是他的诗歌精选集,收录《春天与阿修罗》《不输给雨》等经典诗作,绝大多数首次译成中文。译者顾锦芬,现任教于台湾淡江大学日语语言文学系,日本宫泽贤治学会成员。
2.“不被称赞/也不让人感到苦恼/我就是想成为/那样的人”诗篇传达出坚毅不拔、乐观昂扬的人生态度,不假外求,直指本心。
3.诗人胸怀宇宙。《春天与阿修罗》开宇宙诗风之先河,代表了宫泽贤治早期现代诗歌的成就,中原中也、谷川俊太郎等名家直言受其巨大的影响。
(文/田楚雨)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