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文艺微评>文艺微评>正文

艺术需雕饰而非造作

2017-04-07 阅读: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 收藏

  昔太史公云“通古今之变”,其变亦有可法者。艺者应知学古当在显其恒长,观今非在流于俗变。恒长而得其新,俗变最易汰除。故曰:邃古而能密今,察今尤可探古也。

  东汉后期五曹砖多见奇趣,有参差离合之美,余多法此也。

  余曾学西晋元康三年铭刻砖,不作波磔,笔画灵动而见古意,多率真锲刻之美,为后世所谓“金石气”。学此宜用圆笔中锋行之,避单薄轻巧之弊也。

  艺术需雕饰而非造作,雕饰后仍需回归天然,故艺术之“天然”乃“雕饰”后之“天然”。“天然”去“雕饰”,自然之美;“天然”须“雕饰”,艺术之美。吾人爱“天然”,当为“雕饰”后之“天然”,非自然之“天然”。老子云“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即是此理也。

  今人论画,言必称“写生”,又有如“写生画展”“写生风景”等,皆取画形之一面。“写生”者何?师法自然也。师法自然,乃画之“尊受”,更当“造化”。画非自然之复制,实自然之取舍。何取何舍,归于“心源”之所得。故“写生”乃作画之手段,与“临古”互补,可得生活之趣,远非作画之本意。历来画家,无不起于临古,用于写生,而终于心造。画之极,文也。文而能逸,可论画之真意矣。

  艺术之最要者三,一曰天赋,一曰修养,一曰得法。天赋启于慧心情智,修养得于读书游历,得法得于师承勤学,多合而论之,内外兼容。然亦须破除“迷信”。“迷信”者何?一曰“年龄”,一曰“名师”,一曰“职衔”。孙过庭云“人书俱老”,斯为确论,然非年高艺即高,年高百岁亦有未入门者;名师有名,未必尽高明,常标榜为某某名师之生徒者,多不如师;艺高者常有一定社会地位,相合者亦多,然仅以某人之社会职衔论艺之高低者,多门外人也。

  深入不等于“迷信”。如“执笔”之法,或拨镫法,或回腕法,谨守前人所论,不敢越雷池一步,不知执笔为我所用也。又如学“二王”,学颜,学欧,学史晨,学张迁,学某地某一名家,终身临某帖某人,未及其余,亦常会“迷信”。历代名家名迹乃艺术经典,当反复揣摩,得其形其神。然过度“迷信”某地某人某帖,如盲人摸象,固步自封,不知源流,以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故余主张“天子狩猎”与“大禹治水”两法并用,师其迹,更师其神通渊源处,不至堕入魔道,顽固不化也。

  吾村多董姓,故名董庄。久客异地,常念吾乡,故得号“董庐”。“董”者,正也。屈原《九章》之《涉江》云“余将董道而不豫”即为此意。村上四面环水,垛田麦绿,小桥流水,老屋隐现,如在图中。今乡中拟建“董园”,植树种竹,有田园草亭之乐,乡人居此,可怡然自得,弘道养正也。

  京华久未见雪,年后得快雪,念古人笔下之雪图。史载晋人卫协《毛诗北风图》,写“北风其凉,雨雪其雱”意,画雪之滥觞也。六朝以来,无雪图之迹流传,传唐王摩诘曾作《江干雪意图》,画中有诗,可见于此。清周栎园曾请陈老莲作《闽雪》图,记闽地六月雪景,为一时之奇。友人许和州以“听雪”颜其居,风雅亦可见矣。

  艺理见于禅性。《坛经》之《行由》云: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艺事亦复如是,如如之心,即是笔下“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千万之笔触,由心所化也。

  (作者:朱天曙,北京语言大学教授、中国书法篆刻研究所所长)

       延伸阅读:

       批评与媒体、策展的合力效能

       两会∣崔巍:文艺与时代同步与国家同行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