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文艺微评>文艺微评>正文

从艺者不能缺德

2019-11-27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乔燕冰 收藏

  德云社演员张云雷、杨九郎在相声里用污言秽语、荤口脏话调侃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世济、张火丁的事件持续发酵。这是继其拿唐山、汶川、玉树地震当笑料之后,又一次踏破道德底线。舆论和公众对此表示愤慨和谴责。

  想方设法写段子、抖包袱,是相声创作和表演的重要手段。然而直呼李世济为“济济”、张火丁为“丁丁”,甚至以为其“搓背”等低俗恶俗“梗”赢取笑点,与相声包袱的本义背道而驰,丧失了对相声艺术、对人格的基本尊重,也暴露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优秀传承人缺乏敬畏之心的不堪,可谓是非不分、美丑不辨。

  在相声艺术发展初期,相互戏谑甚至对骂往往是招揽看客常见手段。侯宝林等相声大师倡导改革,对相声弊端进行批判、改造,相声才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真正的语言艺术形式。相声的发展离不开不断创新,但无论如何创新的前提必是守正。正如相声表演中搭档间玩笑戏谑“砸挂”,相声行业里有“(和自己)有隔阂的不能砸,观众不懂的哏不能砸,明显有争议的不能砸,长辈不能砸”“四不砸”之说。已故文哏大师苏文茂亦给自己立下“粗俗不说、伦理哏不说、讽刺残疾人不说”的“三不说”规矩。把早就被摒弃的糟粕捡起来当宝贝,既是涉事者本人为人为艺之德缺失的体现,更警醒我们,泛娱乐化趋势蔓延的当下,诋毁英雄、戏说经典、调侃崇高等价值缺失、道德滑坡现象值得警惕。

  “德音之为乐”,是否有“德”的肌理,是“乐”与“音”的本质分界。这也正是包括相声在内所有艺术创作的根本内核。艺应循德,艺以彰德。德是艺之魂,决定着艺的方向;艺为德之本,奠定着德的基础。花拳绣腿从来只能迷人双眼,投机取巧不过逞一时之快,竭泽而渔必是饮鸩止渴。文艺要赢得自己的光荣,要靠真情打动人、思想启迪人、艺术吸引人。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仅不等于精神快乐,还会辱没文艺的圣洁,伤害了社会精神生活,阻碍文艺健康发展。

  在商业逻辑和市场逻辑的干扰下,艺术家能否不被利益绑架,不臣服于“上座率”“收视率”“点击率”,不将自己沦为媚俗文艺产品的粗鄙叫卖者?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神圣称谓是否能够不被蒙尘、蒙羞?文艺工作者必须作出肯定的回答。作为人类的审美意识形态,文艺应该既反映人民群众精神世界,又要引领人民群众精神生活。文艺工作者只有扎扎实实在传播真善美的艺术创造中实现自我价值,才能获得最终评判者——人民的尊重。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张云雷、杨九郎表演的舞台上,挂着一个大大的“德”字。“德”绝不能仅仅是挂在墙上的装饰品,而必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抵制低俗、庸俗、媚俗,自觉以明德引领风尚,崇德尚艺,德艺双馨,应该成为每一个文艺工作者的自觉追求。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投稿攻略(点击查看。投稿邮箱:wyplzg@126.com,请勿一稿多投)

  中国文艺评论网·原创首发

  “三俗”表演亟需治理

  十九大代表谈倡导文艺“三讲”抵制“三俗”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