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文艺微评>文艺微评>正文

“普通读者”的自我修养(苏妮娜)

2021-04-30 阅读: 来源:《辽宁日报》 作者:苏妮娜 收藏

  (点击本页标题下方的“来源:《辽宁日报》”,查看报纸文章,链接为:http://epaper.lnd.com.cn/lnrbepaper/pc/layout/202104/28/node_11.html

 

  在成熟的消费行为里,市场是需要进一步细分的,想要搞清楚一桩买卖能不能做,一个产品能不能上,首要的功课就是搞市场调研,清楚市场在哪里,也就是常说的“认识你的顾客”——这是一个常识。到了阅读这里,情况却不同。

  我时常想,作者真的知道自己的读者是谁吗?恐怕未必。尽管有钱钟书那样不大喜欢接触读者的作家,但是,据我所知,更多的作者其实很想知道自己的读者是谁?在哪里?什么年龄段?做什么工作?很多作家不喜欢批评家,但是对读者却极为热情,原因固然有很多,比如经常被提及的批评家不懂行、没有感性神经,缺少情感温度,等等,但一个更加不可忽略的理由就是,某种程度上,作者是为了自己的读者写作的。“作者—读者—世界—文本”这个能量循环当中,读者这个因素虽然时常隐形,却十分重要。作者觉得自己在对世界喊话的过程中,代表了一部分人,而这一部分人,就只能化身为读者,对于作家来说,再陌生的读者也是自己人,而再熟悉的批评家也是外人。作者,至少是某些作者,觉得自己是人群中的一员,这正是作者写作的初衷,也是归属感之所在。如果他们不清楚谁会看自己写出来的东西,写作这种行为是十分寂寞的。所以你会发现,很多作家曾在书的扉页上诚恳地感谢读者某某,仿佛这作家是一位园丁,目视每个走过他后花园的人。

  说来奇怪,关于读者很重要这件事,作家心里固然十分清楚,但是读者自己却未必清楚。这世界上常听说伟大的作家,却很少听说伟大的读者。文学史上一些极有见识的人,倒是时时强调读者是重要的,尽管如此重要,他们却以普通读者自居。或者不妨说,他们以“普通读者”的命名方式,谈论了读者的重要性。如此以普通读者自称的,均是一些最为才华横溢的大作家和大批评家。就比如,弗吉尼亚·伍尔夫以及哈罗德·布鲁姆。

  伍尔夫时时不能忘却身为普通读者的自我修养。为此至少写了两本随笔集:《普通读者》和《普通读者第二集》。什么是一个普通读者的修养呢?她这样说:“……小说一定要写得真实;诗歌一定要写得虚玄;传记一定要美化传主;历史一定要迎合我们的先入之见。而我觉得,读书若想有一个值得称道的开端,就必须先把这样的成见通通驱除。我们不应该对作者发号施令,而应该设身处地地为作者设想——成为作者的合伙人和同谋……”“诗人永远是我们的同时代人。”

  我们可以读出这么几层意思:第一,要去掉预设,有一颗普通读者的平常心。第二,共情,带着丰沛感受力的当下经验。再往下,她就把与之相对应的“批评家式阅读”或者在我们理解的“非普通读者”阅读拎出来当反面,口吻严厉:“如果把那些衣冠楚楚的权威学者请进图书馆,让他们来告诉我们该读什么书,或者所读的书究竟有何价值,那就等于摧毁自由精神。”坚决不能把普通读者的判断力让渡给所谓专业的读者!“现在的批评家评论书,就像在打靶场上打一群被当作靶子的动物,只花一秒钟装上子弹,稍稍瞄准一下,就开始射击……而现在的作家,除了经常受到这种不讲准确性的射击,还能得到什么评论的话,那就是普通读者的反应了……”

  惊才绝艳的伍尔夫影响了后来的许多大文人、大学者,例如哈罗德·布鲁姆……一长串名单,他们都把自己放在普通读者的立场上。然而我们心里清楚,他们如果谦称自己是普通、业余,恐怕世上就没有几个敢自称专业、职业的读者了。尽管如此,这一类体验式的、经验性的、强调感受力的、以普通读者自称的批评者方阵,把挞伐专业批评家也变成了一面自己的旗帜,哈罗德·布鲁姆索性总结了一支叫“憎恨学派”的专业批评队伍,指责那些架空感受的学院式、理论先行的批评引发了对文学的憎恶。苏珊·桑塔格的“反对阐释”,也是这条脉络上结出的果实。

  不往远处说了。不管引发怎样的后世学术震动,它的起点对“普通读者”“平常心”的期待却总是有效,总是可以体贴地对位于我们普通人。上述诸君拥有人文学科杰出的头脑与开明的心灵,他们明知道自己不是普通读者,还非得自称普通,与其说是谦虚,倒不如说是自矜。原因何在?究其根源,这是一种还原能力、一个破执的过程、一个去蔽的事件。每次,我们面对一本书,都应该自动清空一遍。带着最初的好奇与兴奋,而不仅仅是完成作业的压力;带着澄明无偏见的观察,而不是用来“教训你的邻人”的优越感。

  越是拥有无数知识经验的专业阅读者,回到普通就越是困难,但越是困难,也就越值得去做,因为不带成见的阅读最彻底、最充分,能给人最丰厚的馈赠。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苏妮娜,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辽宁文学院《艺术广角》副主编)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文学的基因,电影的胚床:我看《刺杀小说家》改编

  《夺冠》:一部关于想赢的电影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