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原创首发>2016—2019年原创首发文章>正文

70年,铁路人向梦想进发

2019-09-25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胡建刚 收藏

70年,铁路人向梦想进发

——微电影《父亲的礼物》观后

  微电影《父亲的礼物》 很特别,想看看吗?(点击看视频)

  日历即将翻到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华诞,举国期待。人们的生活如铁路般越来越四通八达,“黄金周”长假里出行的概率猛增,铁路人的工作更加忙碌。在这样的时节里回看表现铁路的微电影《父亲的礼物》,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黑白或彩色的影像,斑驳或绚丽的画面,低矮错落的平房,夏日里夜晚低吟的小虫,奶奶手中不紧不慢摇动着的蒲扇。从历史的某个节点出发,向梦想深处进发……《父亲的礼物》唤起了我脑海深处的回忆和思绪。我恍然置身于短片里,仿佛随着时光倒流回到了那个令人魂牵梦绕的童年。

  这部微电影讲述了三代人建设鹰厦铁路线的故事,在七十年的时光穿梭里,感受三代人不同的工作和工作环境的变化。其实也是鹰厦铁路从无到有、发展向好的过程,它是铁路发展的一个缩影,其中有着别离、无奈、心酸、温馨、幸福与喜悦。

微电影《父亲的礼物》海报

  1956年,铁道兵们用“移山填海”的毅力建设福建第一条出省通道——鹰厦铁路。它的前身可不简单。据央视《国家记忆》栏目里《抢修鹰厦铁路》这集揭密:当年,鹰厦铁路是一条背负战略意义的秘密军用线!《父亲的礼物》微电影里,“爷爷”一身戎装,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所有的苦、累、险铸成了荣誉的勋章,也成为第一代铁路人的底色和底蕴。

  微电影里,“爷爷”因为野外勘探不小心摔落而不幸牺牲。在真实的历史记载里,鹰厦铁路从勘探设计到建成通车,很多士兵长眠于沿途的崇山峻岭之中,他们的英雄故事依然在传唱。在鹰厦铁路K33处,有条隧道被命名为“杨树排”,是为了纪念排长杨树和全排牺牲的战士而命名。英雄的遗体掩埋在铁路附近的高山上。这是一段令人心潮起伏的历史,也是一段值得铭记的过往。

  故事的精彩部分,莫过于年仅十七岁的“父亲”接过“爷爷”的接力棒,成为鹰厦铁路线上的线路工。此时的鹰厦铁路已然通车多年。“父亲”在微电影里工作场景镜头不多,平凡的他踩着爷爷曾经走过的路,守护着爷爷和爷爷战友用生命换来的这条铁道线。

  七十年,在历史的长河里亦是弹指一挥间,但对于一个铁路世家而言,七十年,就是三代人的交替,爷爷传承给父亲,父亲再传承给儿女,他们传承的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责任和坚守。无论在什么年代,铁路职工的初心就是建设好铁路、保障铁路的安全畅通。

  很多人对于时间的记忆是每天,可是铁路人的时间记忆刻度是小时,他们并没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有的更多是不舍昼夜的坚守和劳作。

  在这部微电影里,演员们都是本色出演。他们都是来自一线的职工,本色演绎身边的故事,流露最真实的情感,表达最朴实的念想,无须技巧才是真正打动人心的地方。尤其是贯穿始终的那副铅笔画,终于由孙子代爷爷完成当年未了的承诺。正如电影中所描绘的那样,未来铁路人的事业和生活如宽广而美丽的海洋,充满着无限的希望,老一辈铁路人的期望与寄托已然成真。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总编辑:袁正领

  责编:何美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投稿攻略(点击查看。投稿邮箱:wyplzg@126.com,请勿一稿多投)

  中国文艺评论网·原创首发

  中国文艺评论网推荐专题>新中国70年

  第二届全国文艺评论新媒体骨干培训班圆满举办

  东南网:微电影《父亲的礼物》讲述三代铁路人故事 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