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原创首发>2016—2019年原创首发文章>正文

务本、重道、优术——第二届全国文艺评论新媒体骨干培训班体会

2019-10-28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李娜 收藏

  编者按:第二届全国文艺评论新媒体骨干培训班已圆满结业,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特选编培训班学员的部分优秀稿件,以飨读者。(点击查看:第二届全国文艺评论新媒体骨干培训班学员新作荟萃

 

  第二届全国文艺评论新媒体骨干培训班培训内容充实,时间紧凑,主题鲜明,学习高效!在东南之美、八闽福地体会历史的沉淀,聆听专家独到的见解,在“红旗不倒的革命根据地”和同期学友们开展交流,这是一种极致的学习享受,心灵豁然开朗而思维亦受到启发,我的体会有三:

三明摄影 来自:三明都市网

  一是务本。在此次学习中,同学们对“网感”“追热点”“短频快”等热词抒发了不同观点。有的认为:在当今的网络时代,速度是关键,能否第一时间抓住热点信号发出评论观点,能否用简洁精干的语言得到“速食代”人群的关注是网络文艺评论十分重要的手段。还有认为:对于网络文艺评论,网络只是一种呈现手段,内容才是关键。从根本上说,评论是引导创作和鉴赏的。在我看来,这两者并不冲突,评论内容要具有及物性,有可说意义,对作品起共进作用,对读者起引导作用,要展示评论的深刻思想内涵。

  而评论作品通过网络传播,就要更好利用网络新媒体的特点,充分发挥其特性。文艺评论已从最初的书籍、报纸、电视等单向传播(“我说你听”模式),发展到今天网络多向传播(“谁都可以说谁都可以听”模式)。因此网络文艺评论不再局限在某一特定群体,而是网络上的任何人只要想表达,都可以合理地抒发观点,网络文艺评论更加大众化、普遍化。只是评论者与发言者不同的是需具有强烈的政治立场、道德规范、责任担当、深刻的思想和深厚的文学艺术修养。他们不是展示大吐为快的高超文学能力,更应是艺术作品的灵魂伴侣和读者的领路人。“人间正道是沧桑”,文艺评论这条路必然是条攻坚之路、创新之路、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二届全国文艺评论新媒体骨干培训班开班式

  二是重道。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老子在《道德经》第25章中提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人受制于地,地受制于天,天受制于道,这个“道”就是指宇宙中存在的客观规律。而反映在网络艺术评论中,第一个理解就是趋势。文艺评论者的立场高地在哪里?意识导向往何处去?大众审美需求处在什么阶段?怎样把握网络新媒体机遇?得“趋势正道”者方得天下,文艺评论作为文艺创作的好姐妹,既与文艺作品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又跳脱艺术发展的流行线,具有独立思考而前行,引导、伴随、推动文艺事业走向康庄之道。第二个理解是真理。它是客观存在的,尽管艺术创作是主观的、不确定的,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艺作品用大数据提炼出来的经验,用失败案例总结出来的教训都有可能会是真理。面对最新趋势力量,文艺评论工作者需借势而不是逆势,要适应新常态、激发新动力、打开新局面,为读者提供更多维角度的深刻思考。“道”似无形,必有“悟”的过程,这是科学论证,不能一蹴而就,我们培养文艺读者的过程及探索网络文艺评论的过程,就是一条“悟道”之路,“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而“吾将上下而求索”。

  三是优术。“术”是能力,能力是知识、方法、策略和经验的集合体,术是智慧转化为具体的方法。三百六十行皆有不同的方法和经验,有不同的针对性,但是确有精妙的相通之处。“术”也是可解决实际问题的流程和策略,是可以提高效果和效率的技巧。“优术”即不断提升方法,探索和积累实用的策略,积淀适合于自己的经验,当然还要持续更新所需要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作为文艺评论者,“术”的提升是关键,怎样能将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说得清、讲得明,是十分需要技巧的。当今世界一体化,我们的评论表述具有跨语境、跨文化的传播要求,这就要求我们针对不同作品和不同受众的表达有所区分和转换,这也是网络带给我们今天更广阔空间的思考。

  在瞬息万变的时代,科技的进步有目共睹,我们只有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运用网络科技带给我们的便利。此次培训学习美好而紧凑,我将仔细回味课程理念与精髓,把握培训提升的机遇,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做好网络文艺评论工作,不断朝着目标前进。

 

(作者:李娜,苏州市职业大学副教授,第二届全国文艺评论新媒体骨干培训班学员)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总编辑:袁正领

  责编:李维娟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投稿攻略(点击查看。投稿邮箱:wyplzg@126.com,请勿一稿多投)

  中国文艺评论网·原创首发

  真红不枯槁 霜重色愈浓——第二届全国文艺评论新媒体骨干培训班学习感言

  在场与在群:微信时代的地域文学

  也谈中国当代舞:由“四不像”到“都挺像”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