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原创首发>艺评来稿>正文

太空艺术为中国航天弘美聚力

2022-05-20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朱平 收藏

2022年4月24日,我们迎来了第七个“中国航天日”。从1970年“东方红一号”首次巡天,到如今“嫦娥”奔月、“祝融”探火、“羲和”逐日,中国航天人用无比的智慧和勇毅筑梦宇宙、遨游星际。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实力的迅速发展,太空艺术(Space Art)逐渐进入大众视线,引发关注。从内部看是艺术史发展规律决定的,社会创新活力的提升,激发了当代艺术的裂变动能;从外部看是国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以及对太空探索的政策和人力物力支持力度的加大。传统艺术以模仿性、技巧性、古典性为特征,而新艺术则是以创造性、观念性、未来性为特征,尤其是进入人类世(Anthropocene)之后,去边界化和跨媒介的趋势推进了新艺术的探索拓展。太空艺术作为现代天文学与当代美术融合的产物,极大地延展了自然美疆域的新艺术类型,它借助深空探测技术表现浩淼太空的壮美景色,反映人类的远大梦想,推动相关研究,助力航天强国伟业。层出不穷的新艺术类型及其多元化的表现方式,将越来越多地以太空为灵感,释放出巨大的审美能量。

西方太空艺术的萌芽在文艺复兴时代,最著名的莫过于佛兰德斯画家鲁本斯1638年完成的《银河起源》。1603年,德国天文学家约翰·拜耳创制出西方四大古典星图之首的《拜耳星图》(出自《测天图》一书),其中第一次绘入了荷兰航海家彼得·德克·凯泽与弗雷德里克·德·霍特曼创设的南天星图。波兰天文学家兼铜版画大师赫维留使用铜版雕刻技法刻印出宏大辉煌的古典星图。一位美国艺术家提出新证据,梵高的名作《星月夜》画面里螺旋状上升的星云,与爱尔兰天文学家威廉·帕森思手绘的涡状星系图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不过,太空艺术的真正兴起与繁荣,还是在科技发达的当代。1957年,美苏太空竞赛拉开帷幕,相关主题的插图海报、公共艺术和电视动画大量涌现。美国太空艺术家罗伯特·麦考尔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创作巨型太空壁画《宇宙景观》,卡拉耶夫《宇宙生态》等代表了前苏联和俄罗斯太空艺术的成就。1982年,国际天文美术家协会(IAAA)在美国成立。太空艺术在亚洲的先行者是日本,京都教王护国寺收藏的《传真言院两界曼荼罗》上就绘有十二星座和二十八星宿。日本当代插画师小松崎茂擅长在杂志跨页上呈现各种未来城市景观。他的《宇宙少年队》《大暗黑星》等经典的空想绘物语让一代代青年为之沉迷。日本画家岩崎一彰创立的宇宙美术馆,展出包括他自己的500余幅作品在内的太空艺术系列。1981年,他编撰了一部自己绘图,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代表人物阿西莫夫撰写说明文字,卡尔·萨根作序的画册《太空景观》。此后,日本还涌现出沼泽茂美、加贺谷穰等一批极具个性的太空艺术家。2013年,日本前卫艺术家草间弥生的大型艺术装置《无限镜屋——数百万光年以外的灵魂》营造出一个宇宙星河般美轮美奂的空间场域。2016年,日本东京森美术馆举办了影响深远的“宇宙与艺术”大展。

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中,早就有描绘与神话传说相关的星空、星座的汉画像砖以及星图壁画和文本。史载三国时期吴国太史令陈卓曾经绘制出包括283官、1464颗星的星象图谱。1907年,在敦煌藏经洞发现的唐代《全天星图》记载257官、1359颗星,可以说冠盖当时。从20世纪50年代起,国外太空艺术作品陆续译介到中国。著名天文学家、天文科普专家李元从20世纪40年代起受到博尼斯泰尔影响,长期致力于太空美术在中国的传播、评论以及相关艺术品收藏和展示,编译和绘制各种星图。1953年2月,毛泽东主席在时任上海市市长陈毅等人的陪同下,来到紫金山天文台视察。李元负责讲解。1954年,李元与卞德培编辑出版的大型《天文学图集》收入不少太空美术作品。1957年,北京天文馆正式落成并对外开放。1984年,北京天文馆太空画展开始长期展出,李元策划的“宇宙在召唤”世界太空美术作品巡展也大受欢迎。上世纪80年代,国内曾出版过一些引进或原创的太空题材连环画,如中国文联出版社的《E.T.外星人》、江苏美术出版社的《太空历险记》,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异星人瑟勒娜》《方方登月》等。1995年,我国第一代天文工作者闵乃世先生曾亲自设计编绘《目视全天星图》。《太空探索》杂志社原社长、主编田如森编著过许多带插图的航天科普图书。

电影方面,1958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科幻电影《十三陵水库畅想曲》,片尾为未来构想出一个登陆火星的场面。1959年,国际电影懋业有限公司出品的《两傻大闹太空》是中国首部科幻喜剧片。2022年初,由孔大山导演的科幻喜剧片《宇宙探索编辑部》入围第51届鹿特丹国际电影节。

2001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暨学术研讨会”。近年来,国内接连举办了“夏季大三角”艺术展、“脑太空:科幻VR艺术展”、“生在宇宙”中国航天艺术科技大展、“月亮之上”太空艺术大展、“入侵未来”国际当代艺术与设计展、“创梦太空”沉浸式科幻装置与视觉艺术展、第十九届中国国际数码互动娱乐展览会(The 19th ChinaJoy)“Sci-Fi CON 科幻主题展”、“镜图史话——早期望远镜与黄金时代的古典星图展”等一些列太空艺术展会。太空艺术热潮在中国的兴起,有力地助推星空文旅产业和星空经济的发展。

艺术家徐冰遥控卫星自拍屏从外太空拍摄“标准人”定格动画(2021)

随着科技进步,中国航天对太空探索不断深入,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太空美术精品,涵盖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粉画以及装置艺术等类型。“中国首届航空航天摄影大赛”绘画类作品奖获得者喻京川,从上世纪末就开始创作太空主题绘画,多次参加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中国太空美术展以及美国亚特兰大多媒体与流行文化节“龙族大会”(Dragon Con)艺术展,1998年,美国《新闻周刊》刊载其作品《中国人登上月球》。喻京川作为首位举办太空美术个展的中国艺术家,创作了《眺望》《嫦娥四号》《超新星》等一大批经典的太空绘画,具有相当的艺术水准和社会影响力。他最近的油画《秦车》,创造性地构想2030年中国载人航天项目将秦始皇铜车马带上月球的情景。江苏画家吴同椿创作了《球状星团》《三裂星云》《天空之眼》等代表性作品,《宇宙之花》获得全国科学漫画、连环画、插图大展银奖。20世纪80年代,国立杭州艺专知名校友、原台湾师范大学教授、旅美画家赵春翔运用抽象表现主义手法,将传统的阴阳变易观念化作宇宙生命的符号,留下《宇宙的力量》等一批实验水墨画。旅法画家朱德群以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在《宇宙密度》等作品中营造出和合大美之境界。旅澳画家周绿云从宇宙蕴育和化生万物的哲学层面出发,创作了抽象水墨画《宇宙无限》。台湾现代艺术运动发起人、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原主任刘国松的“太空系列”作品以中西合璧之眼光,在对秩序与变化关系的思考中创造出《子夜太阳》《地球何许》等为代表的“宇宙图式”。台北东方画会创办者萧勤创作了《银河》《宇宙心》《宇宙漩涡》《宇宙的演化》等太空主题作品,通过描绘宇宙漩涡和星云,表达对生命的礼赞。尹朝阳别出心裁地用同心圆技法创作了《眩系列·星空》,运用绚丽色彩呈现各种行星、恒星交叠,成为极具力量和速度感的巨大漩涡,升华了个体生命消逝的悲怆之感。岳敏君的《宇宙》《星夜》等作品将艺术家自我喻比为宇宙之星,试图探寻艺术家的存在价值。贾蔼力的《星辰隐者》在宇宙风暴的幽晦光影中,刻画出苍茫星球上微渺的人类身影。旅法画家李新建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描画《珠峰星空》。在各种新媒体和装置艺术领域,如蔡国强《与外星人对话》系列中的《为长城延长一万米》,以及太空大爆炸艺术实验是早期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近期最令人瞩目的超现实主义太空美学探索之举,则是“徐冰天书号”火箭开启的航天科技与当代艺术互动共生之旅。

姚乐洋《西安航天城——助力国家航天事业》(2020),纸本水墨

美术作品里的航天题材丰富多样。表现航天员形象的作品如孙志卓《超级时代》、孔平《英雄航天员》、张万臣《太空的呼唤》、魏百勇《中国》、范琛《太空一瞬》、何晓云《飞天梦》、刘丽《飞天梦圆》、闫珩《文明》、齐永臻《圆梦》、毛珠明《飞天揽月》、吴国成《苍穹》、隋荣钰《梦拓洪荒》和吴国成、高振斌 《X密码》等;表现先进探测设备的作品如崔爱国《嫦娥奔月》、黄坚《中国梦·探月》、范琛《筑梦太空》、石至莹《探月》、林沛森《月背里程碑》、姚乐洋《西安航天城——助力国家航天事业》和杨奕、王子健《腾飞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等;表现火箭发射题材的作品如王利《飞天港》、张丽《耸立》、于海琳《航天卫士》、曾慧青《蓄势待发》等;表现航天观测题材的作品如骆根兴《明亮的眼睛》、贾力坚《闪电当空》、陈琪《夜空下的“星”》、张鹏《归来的远望》、张凤毅《遥远的地平线》、钟应举《国之重器——天眼》以及周吉荣、王霖《载梦之舟》等。其中不少作品还荣获国家级大奖,比如王利《日月星辰》获得第十届全国美展优秀奖,贾力坚《赤道黄昏》获得第十届全国版画展银奖等。

太空艺术作品遵循科学理性精神,将知识谱系图像化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展现人类心灵世界中的无限想象力,即抛开传统观念规约的羁绊,尽情表达艺术家丰沛的情感和流动的思想,让观者能真切体验浩瀚宇宙之美,获得一种灵光普照之下的情感共鸣,激起人们探索更多未知领域的勇气,满怀热忱地创造属于人类理想的未来城市景观。2021年8月,“美在科技——中国美术馆藏科技题材美术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展,全面展示科技与艺术的融合创新成就,引领观众认知和探索科学艺术之美。古今中外艺科互动的经典范例不胜枚举。科学发现拓宽艺术视野,增益艺术表达手段,为艺术创作提供借鉴和启发,审美判断和艺术美感在无数科学发现与科技发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中国航天人已经许下宏愿,拟于新中国成立100周年之时,实现太阳系边际探测。太空艺术作为践行科学与艺术融合理念的重要方式,在新征程上开拓人类探索星空的希望蓝海,不仅为新时代中国航天事业聚光弘美,也为世界艺术史长廊贡献中华文明的智慧力量。


作者:朱平,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副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


签发:杨晓雪

审核:何美 

责编:王璐 


中国文艺评论网“原创首发”专栏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欢迎您围绕文艺作品或现象撰写评论文章。来稿3000字以内为宜。一经编用,即付稿酬,并发送用稿证书。请留下联系方式。投稿邮箱:wyplzg@126.com,期待您的赐稿!(点击查看投稿攻略

“原创首发”专栏文章,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各新媒体转载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另,《中国文艺评论》论文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投稿互动

中国文艺评论网·原创首发

价值视域下的新时代中国文艺评论

中国影视艺术的西安力量(朱平)

“未来太空艺术馆”:将3D数字藏品带到每个人指尖

太空美术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