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原创首发>艺评来稿>正文

“不要搭茬儿”——我看“李金斗向观众鞠躬”

2021-12-08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翟熠纯 收藏

  2021年11月27日晚,北京市东城区文化馆内的“周末相声俱乐部”,演出一如往常般热闹。随着六场节目依次落幕,按照惯例,主持人要上台宣告这个充盈着欢声笑语的夜晚即将结束。就在此时,发生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小插曲——刚刚结束演出还没有下台的相声表演艺术家李金斗先生,针对在刚刚演出过程中出现的“观众搭茬儿”现象,袒露了自己的心声:希望观众朋友以后在听我们说相声的时候不要搭茬,因为那样不能保证艺术的完整性,谢谢大家配合。说完,李金斗在台前向观众鞠了一躬。短短几句话,一语中的,直指时下相声舞台普遍存在且愈演愈烈的现象——“观众搭茬儿”。

李金斗及搭档在台上表演(图片来源:“曲艺杂志融媒”微信公号)

  观众在欣赏同是“剧场艺术”的话剧、戏曲时,很少会有人企图通过“接下茬儿”的方式与台上演员进行所谓的“互动”,从而获得“参与感”来进行自我满足。因为观众会针对“台上的演员是在扮演剧中人”的先决条件达成共识,不会假想通过一己之力来影响整个剧情的发展或与剧中人物对话。但耐人寻味的是,近些年在相声演出过程中,这种现象却屡见不鲜,特别是在相声小剧场中。那么,原因何在呢?窃以为有如下几点:

  艺术的自身特质

  从形式上说,演员表演相声时通常以自身形象出现,并多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事、表情,其中又穿插着对于不同人物的模拟。这种“一人多角,跳入跳出”式的表演,比之话剧、戏曲艺术的“一人一角,进入角色”式的表演,无形中给现场的观众增添了几分“亲切感”,欲与台上演员产生交流的念头也随之萌发;从内容上讲,相声节目中,语言的“口语化”、题材的“大众化”、素材的“平民化”等,会使其比起戏曲、话剧舞台上所呈现的内容要“接地气儿”得多,由于内容接受的门槛低,审美受众的参与欲自然也会随之增强。

  演员的推崇鼓动

  近些年,某些相声演员在剧场表演时对于“观众搭茬儿”的现象,不但不加以规避引导,反而迎合纵容。既是为给自己的作品增加现场效果,又希望通过与观众的“互动”拉近自己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从而达到给自己增加人气、吸引粉丝的目的。与此同时,更有个别基本功不过硬的演员,靠与观众无谓的“交流”,生拼硬凑出一场节目。

  观众的认知错位

  “演员需要培养,观众也需要培养。”部分观众将相声的表演看得过于简单,认为相声演员在舞台上无非是随心所欲的表演,台词多一句少一句都无关紧要;还有部分观众抱有“自己买了票便可以为所欲为”的心态,试图“买票进来说相声”;又有部分观众对于相声舞台上常见的作品相对熟悉,听到自己耳熟能详的内容时,表现欲油然而生,以“刨活”而后快,借此满足自身的优越感和成就感。

  鉴于以上种种原因,近些年相声剧场、园子中的“观众搭茬儿”声不绝于耳,一时间怪象迭生。事实上,相声的表演是必须非常严谨的,其“尺寸”“火候”哪怕有一丁点儿拿捏不到位,都会影响整体效果的最终呈现,可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然而“搭茬儿”现象的存在,不仅会破坏节目自身的完整性,而且会影响到其他观众的现场观感,引发人们对于相声剧场、园子的排斥,甚至对相声艺术本身产生反感和不屑。同时,“搭茬儿”现象又是否存在着可能在演员队伍中滋生出一些“不接茬儿就不会好好表演”的“寄生虫”的危险性呢?

  真心热爱相声艺术的人,对于时下的此股“不正之风”深恶痛绝、嗤之以鼻,都认为观演关系亟需良性化发展。然而大家也多是私下议论,鲜见哪位有分量的专业人士在公众场合提及、谈论此种现象。因此,李金斗老师作为一位对相声艺术满怀赤诚的老演员,此次在“周末相声俱乐部”舞台上的一番呼吁,掷地有声,又难能可贵!

  真想再回到从前那种“演员认真说相声,观众专心听相声”的日子……


  作者:翟熠纯,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2021级曲艺学硕士生


  签发:杨晓雪

  审核:何美

  责编:朱丽华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投稿互动

  中国文艺评论网·原创首发

  听相声:别随便“搭茬儿”

  清门后人 为民求乐——访相声表演艺术家陈涌泉(蒋慧明)

  替祖师爷传道——观原创京味话剧《大徽班》有感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