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网络文艺>网络文艺评论>正文

网络短视频:知识集散的新兴学习空间(郝静静)

2022-08-18 阅读: 来源:《文艺报》 作者:郝静静 收藏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的总人数达10.32亿,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7%,互联网普及率达73.0%。网络平台搭建了视域广阔和内容海量的信息资源库,满足大众多样的价值获取和情感需求。

相较专业化网络学习平台的权威性、稳定性和受众细化等特征,众多视频网站和短视频App用多元化、多维度、多面向、多选择的鲜明特征吸引大众进入“轻、短、快”的接受空间,实现资讯、教育、审美、娱乐等功能的全方位覆盖。媒介的日渐发展和受众的自我提升,使“知识+”和“互联网+”实现交互融合,为广大受众创造了更为开放化、个性化、数字化的网络学习空间。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喜马拉雅天梯》)

技术更迭和观念更新影响着时刻变动着的传媒生态,媒介的传播范式、思维格局和内容资源在潜移默化间改变着大众的审美趣味和接受方式。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和5G时代的到来,网络空间成为获取知识的又一重要来源,逐渐成为继传统阅读、课堂讲授和线上培训之外的又一大知识学习场所。技术加持构建了兼容并蓄的信息生态系统,基于大数据推算和个人兴趣双重考量下的精准推送,实现了主体需求和平台投放的公共传播图景。

知识生产工具和传播载体的转变,就是知识生产平台的变换。“世界被把握为图像”已成为当下颇为普遍的大众文化景观,是当代社会文化输出的重要路径,蕴含着巨大的探索潜质和拓展空间。传媒业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对视觉性资源的“争夺”和再开发。传统媒体、门户网站、专业视频网站努力实现产业链条的全方位升级和全面向合作,并入驻主要短视频网络平台,以创新的传播手段和正向的传播内容获得观众的喜爱,海量学习内容有了选择多样的输出平台。

受众主体意识提升是网络学习空间蓬勃发展的决定性内因。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竞争不断加剧,社会个体的自我成长是缓解生存重压的必然之选。当大块时间被占据与分割,便捷、高效、权威、海量的网络信息就满足了大众提升自我价值的路径诉求,在提升认知能力和视野格局中缓解个体焦虑。大众生活方式的转变导致网络生态的同步转变,网络学习空间的便捷、快速、随时随地等特点圆满填补了大众的碎片化时间,实现了获取知识渠道的高效与节能。文化知识表达和视觉景观诉求在此实现双向满足,传统意义上的知识输出与现实意义上的知识获取达成新的默契。

网络学习空间打破空间和时间的束缚,大众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信息检索和知识获取。网络学习内容突破身份和职业的桎梏,大众在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双重身份间任意切换。传统媒体的话语体系和优势地位在网络平台中如虎添翼,成为网络学习空间中专业性和权威性的存在;知识分子用更为通俗易懂的表述方式,来填平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鸿沟”;随着拍摄设备、视频剪辑、后期处理等操作流程的简洁化和智能化,越来越多的普通大众借助网络平台来展现自己的优势和特长,这些被日常生活吞没的潜能极大释放,从而提升自我认知和自我肯定。网络学习空间消解知识圈层差异,更在意其表达的观点、意见和自我呈现,专业性和权威性不再是衡量的重要标准,转而变为面对镜头的表达欲和表现力。

传播者身份的多样造就传播内容的多元,涉及国家政策解读、时政方针解析、社会现象挖掘、专业知识普及、生活窍门分享,甚至是心理问题疏导等方方面面。文字、音频、视频等多元的内容,严肃、幽默、抒情等多样的风格,它们共同汇聚成网状信息流,覆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内容虽然时间容量有限,内容品质并未受到直接影响,视频以“趣味干货”“真实爆点”和“现身说法”等作为内容建构和呈现主体,彰显出“以小博大”和“事半功倍”的传播效果。

网络学习空间满足了大众见缝插针式的学习方式,利用休闲时间和间歇空档来有意提升专业素养或拓宽兴趣,在这样的接受心理下,大众更愿意选择轻松愉悦、易于理解、寓教于乐的内容进行自我提升。时间长、信息量丰富的知识内容被拆条截取,进行纵深演绎成为爆款热点,加之动漫化呈现、故事化解读、形象化比喻、拟人化表演、社交化互动等表现方式进行多次传播,或高深、或晦涩、或专业的知识被通俗化表达,成为知识生产中的新型主体。

网络学习空间的超时空性和超链接性将“信息碎片”整合为庞大繁复的“超链接数据库”,这种网络知识生产模式所携带的开放基因共同建构了纵横交错的知识王国。网络平台在输出知识的同时更注重与大众的双向互动,体现出“超文本”的生态特征,用层层链接的方式将分属不同媒介、领域、学科的内容进行非线性剪辑,从逻辑层面进行思维重组,展现出一个兼顾多元内容与个性需求、平衡全民生产与专业输出的网络知识环境。科学原理解释日常生活小妙招、电影文本解读呼应当下社会热点、艺术经典变身情景小故事等,它们都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话语重组,重新赋予内容新的活力,进行一次跨学科、跨时空、跨圈层的当代阐释,打破媒介信息与现实生活的边界和想象。

网络学习空间的信息大都是免费、共享和开放的,参与生产知识的主体和接受知识输出的主体都是如此,这种低门槛、低成本的知识生产活动更多基于个体兴趣和个人习惯的本能选择。“社会需求驱动”和“自我需求满足”成为主要的知识生产方式和信息接收动机,但这种知识生产方式反而在“低”准入中升腾出高效率和高质量的反向力量,成为真正“伴随时空”的“口袋百科全书”。

传统阅读的“纸墨香”被网络平台的“视觉图层”淹没,有人开始担心“立学以读书为本”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时间在手指上翻下滑间流逝,信息在频繁点击间翻转,唯独少了静心读书时的沉静与淡然。

过度依赖视觉读解会导致大众对文字认知能力的整体下滑,影像世界的具象思维消解文字阅读的抽象思维,感官刺激造成知识碎片化和浅表化,弱化对文字的深层理解和深度思考,将审美感受仅仅停留于感官层面的生理愉悦。长此以往,大众将缺乏耐心去感悟文字语言的独特魅力,更难以领悟文字语言背后的韵味和隽永。网络后台对兴趣点的追踪使看似多样的选择变成“单向度”的推荐,容易使大众陷入“信息茧房”而使自我接受的信息面愈加窄化。认知主体易陷入点状链接的被动接收,在一知半解的片段化陈述中导致认知能力的退化。

披着知识外衣的无内涵、无营养、无意义的网络短视频试图与优质资源“同台竞技”,其中充斥着大量任意拼接和内容低俗的信息,任意妄为地进行拼贴和解构,最终导致真假难辨、鱼龙混杂的混乱局面。重复化、低俗化、浅显化将规范的知识生产活动降维到没有主体思考的信口开河,将逻辑严密的论述变为断章取义的堆砌,真实失声、真相遮蔽等现象时有发生。还有,众多短视频App借助大众的偏爱而有恃无恐,将日常生活中的琐碎标榜为美学层面的分享,将自我生活中的小悲喜佯装为哲学高度的心理揭秘,“点赞”“收藏”的粉丝经济是其最为直接的目的。

技术支持、内容整合、发布平台便捷和商业资本入驻持续推动网络知识空间的发展壮大,这种内在驱动力为大众提供了多样的选择内容和提升空间。另一方面,政策法规和社会环境等外在驱动力也要为整个网络学习空间保驾护航,打造清朗的网络创作氛围,带来更为多元化、品质化、年轻化的内容呈现。我们应该客观辨证地看待网络知识空间的利与弊,对这种全新的知识生产方式深耕细作,实现优质知识输出与网络信息生产的“双向奔赴”。


(作者:郝静静,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山西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第三届全国文艺评论新媒体骨干培训班学员)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如何把握网络短视频的发展方向(袁正领)

短视频拓展网络文艺新版图(郝静静)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