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网络文艺>网络文艺评论>正文

“互联网+”时代剧评的危机及未来可能

2016-05-25 阅读: 来源:文汇报 作者: 罗丽 收藏

  最近才发现,“剧评家”居然是骂人的话。在宝岛台湾当代传奇剧团 《等待戈多》 一剧中,随着两位主角哭哭啼啼、相互对骂的激烈进行,“低能”“怪胎”“蟑螂”“剧评家”居然成为并列项,成为可以攻击人的“利器”———可想而知“剧评家”在创作者和观众眼里已经沦落到何种被鄙视、被忽略的地位———戏剧评论的主体危机风雨欲来。

  事实上,“互联网+”时代来临为中国的戏剧评论带来了诸多改变,自媒体既意味着各种意见的海量生成、专业化程度的稀释,也意味着戏剧评论从精英阶层的话语表达渐渐走向市民大众的众声喧哗。中国戏剧评论实际面临着两种“失语”的尴尬:一方面是权威话语消解因而不再被创作者和观众信奉,一方面是新媒体上众声喧嚣却未能有效抵达。

  “集体失语”的主体危机

  笔者看来,在自媒体上发表剧评的主体不一定都可以称之为剧评人,自媒体剧评的写作者大多是以观众身份进行表述的,是一种“去精英化”“去职业化”的行为;而在专业领域从事戏剧工作的剧评人,实际上应该有更为严格的职业操守以及更严谨的专业表达。在”互联网十”时代来临之时,中国的戏剧评论实际成为两个不同层面又互相交错的空间———专业领域、互联网自媒体领域。而随着智能终端的普及、专业媒体进驻微信公众号平台,使得两个领域开始有了更多交流和对话的机会。

  首先,专业领域中剧评人的集体失语,剧评人客观立场和主观见解上的缺失,是中国戏剧评论所面临的主体危机之一。眼下戏剧界有一种观点:认为当下戏剧艺术搞不好的原因,不但与市场操作有关,也与剧评人和戏剧评论不尽其责有一定关系,还有人指责时下的剧评人不能给观众和创作者提供新的知识成果、戏剧不成系统、剧评人素质低下、剧评文字不成规范等等。由于戏剧行业本身的萎缩,业界内部环境变得狭窄,业内者顾及彼此的面子,也不愿伤及同行的和气。许多专业人士既无勇气说真话也不愿意说假话,便只能心甘情愿或无可奈何地放弃批判的权利,自动缴械。

  造成剧评人的集体失语的原因,除了剧评人主观上的“消声”外,专业平台的萎缩也是客观原因。但凡带点学理性、专业性的戏剧评论,很难在报刊等大众媒体发表,取而代之的是媒体记者的新闻报道、演出推介文字,由于其有机构或商业组织的背景把持,往往都只能发出一个声音、一种腔调、一种味道。这类宣传推介的戏剧评论为了突出权威性,即使引用专家、剧评人的意见,某些尖锐的“有态度”观点也往往会被修理干净,只见共性、共识、共鸣,缺乏独到的观点、立场、态度。

  其次,互联网自媒体领域戏剧评论的众声喧哗,理据让位情绪,精英让位大众,这也是中国戏剧评论所面临的主体危机之二。诚然,“互联网十”时代的到来打破了以往戏剧评论从空间、形式到主体的诸多制约束缚。然而,自媒体剧评论者发表意见门槛的降低,情绪化印象式的吐槽在微博和微信上随着即时高效的传播方式变得随处可见,甚至在信息爆炸和舆论膨胀之下,不少经过理论沉淀和理性客观的戏剧评论都面临被淹没。诸多碎片化情绪化印象式缺乏理据的自媒体戏剧评论,实际上无法承担戏剧评论反馈戏剧创作、推动戏剧理论发展的重任。

  “互联网十”时代以自媒体便捷、即时、互动、多元的社交空间为评论打开了新平台的大门。然而,如何利用自媒体直面文艺批评的新挑战,重构文艺评论的话语体系,重塑文化产业中文艺批评与生产消费之间的关系,建立适应当代文艺评论的理论体系是目前最迫切的问题。此外,如果评论者只是站在从理论到理论的角度,是无法切入实践本身的,这样的评论软弱无力;而放下精英和草根的对立,放下评论者和创作者的对立,这是抵达批评的彼岸的途径。

  “互联网十”时代的剧评操守

  戏剧的生命并不单单是在舞台上开始或者结束的,戏剧作品始于创作者脑海里的构思,通过演出落户在观众的记忆里,舞台只是展现传递的外在呈现。同时,通过观看后的交流和思考,戏剧评论最终也会成为戏剧在另一个维度里的主观呈现,这些将是包括剧评人在内的所有观众对现场演出或戏剧文学所给予的“有态度”的回应。

  一方面,戏剧评论作为戏剧舞台表演的另类延续,是独立的。剧评能把现场戏剧演出的即时性、一次性、不可复制转瞬即逝的方式加以重新解读,用文字把流动的感受固定下来,加之不同的视角使戏剧演出的生命得以延伸,其意义远远大于一个演出的深层意义,使之成为社会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戏剧评论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剧评也担任着记录剧场历史、呈现戏剧作品状态、思考戏剧发展愿景、对戏剧现状加以批评和忠告等责任———戏剧评论将与整个当代戏剧的创作者一同思考戏剧向前发展的道路,戏剧评论将与戏剧舞台艺术一同走向前方。因此,剧评人不单单要看到舞台上的作品本身,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戏剧周遭多维度的观察和思考,产生一种“有态度”的表述。

  从理论上讲,观众当然有自由来决定对一部戏剧作品采取任何的反应,毋庸置疑每个人都有保有自身趣味倾向的个体性。但戏剧评论本身除了需要有观点有态度有立场外,是否也要警惕不要堕入偏见和狭隘的视角,保持开放的态度看待舞台作品呢? 剧评仅仅就是剧评写作者的自我表述么? 剧评是否是沟通观众和创作者之间的对话手段? 剧评对一般观众的引领意义真的存在吗? 说白了,剧评是要给自己看、给主创看,还是要给观众看的。

  当剧评人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评价某部戏剧作品或某个戏剧现象时,其思考轨迹既是在多种维度中有迹可循的,当然也无法隐去背后写作主体的观点与立场。然而,在”互联网十”时代个人强于规范的戏剧评论表达中,呼唤戏剧评论写作规范显然是较难实现的。但退而求其次,期盼理性回归、情绪让位理据,这些都将是“互联网十”时代专业剧评人需要挺身引领和倡导的责任和义务。

  说到底,“互联网十”时代戏剧评论的环境重建和理性回归,仍然有赖于专业剧评人的发声和持续发声。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