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网络文艺>网络文艺评论>正文

网络文艺的当代人文结构

2016-06-20 阅读: 来源:光明网 作者:黄念然 收藏

  

     “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指出。作为文艺与科技相结合的产物,网络文艺顺应了文艺大众化的趋势,激发了大众的文艺潜能,拓展了文艺的市场空间,推进了艺术民主化进程,前景可观。但是,在方兴未艾的同时,网络文艺界也客观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追求感官刺激、忽略精神导向等一些浮躁之风。

网络文艺的当代人文结构

  例如《花千骨》,作为网络文艺的代表,全网播放量突破200亿大关,创造了观众“一边痛骂一边追看”的荧屏怪象:骂的是剧情烂、表演烂、特效烂、配音烂,追的是演员的高颜值、表演的无敌萌态、画面的唯美等。它的高光出场、美学表演,一度在各大社交媒体掀起了一股话题风暴,以热辣评论的形式满足了大众的文化狂欢。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喧嚣过后,我们尤须深刻反思的是,网络文艺的当代人文结构这一核心问题。笔者认为,对于网络文艺而言,健全的人文结构应当是,既承认人类意识和理智在知识型构和道德选择方面的缺陷,更鼓励探索新世界、发现新事物、创造新艺术,同时也接纳科学技术的助益,并秉持互联网情势下的全球意识。简而言之,“技—乐—教”是网络文艺应当坚持的三维立体人文结构。

  先言技。科技进步对网络文艺的催生与推动作用不言而喻。多屏时代的到来,意味着单一平台制作与播出方式的式微。《花千骨》凭什么刷了我们的屏?其中,“网台联动”传播模式和“手机+电视”的双屏互动模式创造了大量点击率,电视剧和手游的无缝对接实现了IP价值的全面开发,绚丽、惊人的特效(例如,从天水滴中破壳而出的呆萌糖宝、用航拍模式和广西喀斯特地貌共同打造的仙境人间等)可以媲美欧美大片,让人赏心悦目。除此,周播、付费点播、一次性上线等模式也逐渐深入人心,成为网剧发展的技术支撑。科技好则好矣,但过度科技化容易造成人文精神的失落。网络文艺若是神化新媒体的作用,以技术主义代替人文内蕴和审美内律,到头来只会导致文艺本性的迷失。特别是在信息膨胀焦虑症、信息紊乱综合症的影响下,虚拟图像的泛滥所导致的审美体验退化,信息崇拜所导致的审美理性退化,更有可能使技术的解放力量异化为发展桎梏。我们知道,现代电子图像传媒具有启蒙性拓展与权力性隐蔽的双重属性,一旦感官享受被游戏化叙事即插(即用)到文化消费主义的槽模,艺术的人文性将被边缘化。换句话说,“技术至上”或“程序至上”的技术理念,不一定能增强艺术感染力。技术可以养眼,但不一定能怡心。个中道理,值得深思。

  次言乐。艺术的功能在于通过求真、向善而达到审美超越,亦即在情感教育中获得审美愉悦。相比严肃的传统文艺题材,网络文艺中穿越、玄幻、盗墓、仙侠等题材屡见不鲜,可谓“脑洞更大”、娱乐性更强。“愿褪千年仙骨,换你一日盛开”,《花千骨》在“轻时代”低龄化、幼稚化的浪潮下,以虐心的题材、热闹的故事、全民的娱乐等特征吸引观众,内容“轻飘飘”,收视却“火火火”。还有一些网络文艺,粗制滥造、牵强附会,观众爱看什么就给什么,给到人吐为止,节操碎了一地。这样的作品固然有受众,但它给予人的很可能只是假乐、浅乐,而非真乐、深乐。真正的艺术享受应当是,通过情感的投入、理性的沉思、意志的洞见或某种入乎其内的价值关怀所达致的深度体验,而非无心灵应答与唱和的空洞快感。在电子传媒多频道、全天候的妥贴服侍中,如果读图取代了文字阅读,声色光影削弱了理解和想象,视觉刺激使感性消解了理性,捕捉感官印象稍纵即逝的快感成为观众的最后收获,那么,与纯粹感官享受相伴生的主体沉沦,将会造成艺术之乐的真正缺席。

  再言教。这里所言之“教”,既非一味地引导观众,更非盲目地迎合观众,而是要通过审美创新、审美体验去批判现实和探讨人性,去实现文艺的文化担当、社会担当和公共关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的确,文艺以美启真、以美储善,具有重要的精神建设、道德教化作用。例如,《灵魂摆渡》以鬼说人,以前所未有的题材和形式聚焦社会热点,充满正能量,让惊悚变得有意义。相反,《甄嬛传》所宣扬的“以恶抗恶”的价值观,则遭到众多网友非议。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可见,“乐”与“教”的辩证统一是网络文艺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针对当下网络文艺中“搜奇猎艳、一味媚俗、低级趣味”,甚至“是非不分、善恶不辨、以丑为美”等一些不良现象,更须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让中国精神成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这是大众文化时代网络文艺葆有正确价值观并进行独特的中国化启蒙的内在要求。

  总之,要重建良好的中国当代网络文艺生态,必须深刻理解、牢牢把握“技—乐—教”这种人文结构。其中,技是依托,乐是根本,教是导向,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用技术手段实现审美创新,用审美创新达成精神健全,从而实现科技精神、审美意识和人文价值的深度融合,这是中国网络文艺未来发展的基本方向。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