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年度推优>第八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推优(2023)>正文

文学批评没有捷径(孙郁)

2024-02-01 阅读: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孙郁 收藏

编者按:1月16日,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的第八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推优发布典礼在北京举行(点击查看)。这一活动旨在推出优秀文艺评论作品,激励文艺评论工作者,推进全国文艺评论创新和繁荣,促进文艺事业健康发展,引发文艺评论界广泛关注。本期继续刊发第八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推优评委和获奖作者的相关稿件,表达作者对文艺评论工作的思考和探索。

文学批评没有捷径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孙郁

在得知自己的文章获得第八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优秀作品时,欣喜之余,也有惭愧的感觉袭来,这也激励着我更努力地去学习与工作。批评之作看似热闹,但写作中也不无寂寞之感。作为一种审美的对话,要契合文本,又要有觉识,其实有许多难度。在一个写作多样化的时代,批评尤其要保持个性,它与文学创作一样,在发现与表达的过程中,没有捷径可走。

我在40年前开始写一点批评文章,那是思想解放的20世纪80年代,最初是讨论张贤亮的小说,后来围绕巴金晚年的作品思考文学的价值形态,都给我年轻的心带来不小的触动。我以为文学是人的生命价值的一种体现,也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鲁迅说文学是改良人生的,那么批评,则是为改良人生而助力的工作。批评不仅仅在与作家对话,其实也通过文本与时代对话。但这个对话不是知识的简单罗列,而是灵思的一种飞动。那些已经显露或未被显露的美学之光,有时候是作家与批评家共同捕捉到的。


“五四”以后,文学批评一直伴随着文学的生长,但面对丰富的文学现象,批评家常常是缺席的。所以,那时候的作家,有许多也做批评工作。鲁迅与茅盾就是典型的代表。我自己从作家的批评文本中学到的东西,要比从职业批评家那里吸收的内容要多。因为他们的表述是有温度的,且能够体察词语中没有的幽微元素。虽然我现在也在象牙塔里,置身于学院派中,但却不喜欢过于职业的话语,那容易因为偏重知识而将生命的体味遗漏掉了。

西方人形容批评仿佛是审视艺术“记忆的回声”,不无道理。那些关于雨果、雪莱、巴尔扎克的阐释无不如此。但我们古人的批评话语并不逊于任何人,不乏宽厚和博雅,不仅仅有回声,还带着究天人之际的追问,批评既在经学范围游走,也在天地的苍茫之绪中,即儒道释之外的旷野与市井间。鲁迅的批评有学者式的智慧,但也看得出民间审美的质感,有时候甚至带着汉唐之气。我觉得这是很好的传统,今天的批评工作,可以借用这样的传统。

我一直觉得写评论的文章是一种智力和诗趣的互渗,它变化多样,其中不乏自我的内省。批评对于问题的描绘越清晰越好,但文体越有弹性越佳。因为它与诗、与哲学的距离最近,而缠绕的是光泽无限的感性文本。所以,好的批评文字,包含的要素是多重的。《文心雕龙》之所以被人一再称赞,是因为有经、史之迹,也含辞章之魂,诗与文之妙悉在,理与趣之深俱存。曹雪芹、鲁迅都受其影响,成为千百年来审美话语不可撼动的坐标。

新文化运动初期,人们对于批评家的要求是带有启蒙意识的。抗战的时候,批评家则担负起了唤起民族精神的使命。无论时代怎样变化,批评都纠缠着现实问题和审美的创造性表达问题。但批评家必须意识到,自己的表达是有限度的,不要以为自己是真理的化身。批评家与作家的关系是平等的,不必是一种精神的重叠,而是一种有距离的面对,这样才能够各自看清思想的面孔。文学鉴赏是将自我投入另一个世界,视之,品之,究之,但又要从中返身于时代背景,在大的天地间看情思往来之迹,知道表达的无限可能性。既可以是啄木鸟,或鲁迅所云“剜烂苹果”者,也可以是拓展审美风景的人,以批评之语而造汉语表达的新径。在这个意义上说,批评家不必自卑,审美判断也是精神活动中有意味的部分。遥想马克思当年对于现实主义文学的阐释,是何等的精准深切、文采飞扬。我们要借取的资源,实在是太多了。

中国的文学艺术,在今天不断出现新的态势,批评家要不断面临各种刺激与挑战。所以,这是个不断学习、不断纠正偏见、不断攀援的过程。在对无数文本的凝视与辨析中,我们也参与了审美的创造,成了时代声音的一部分。大众不希望那声音是消沉的、暮气的,它应当是黎明中的响铃、冬日里的热风、暗夜里的灯火,在寻路的过程中,将诚意献给人们。审美的增长,也是精神的增长,它的回音也将是动人的。这是一种陪伴,也是一种传递,写作者也因此延伸了自己的生命。

*本文刊发于《中国文化报》2024年2月1日第3版

文学批评是一种精神对话

——专访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孙郁

金涛

日前,第八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优秀作品公布,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孙郁的作品《从京派到新京派》(点击看文章)被评为“优秀文艺长评文章”。该文从百年现代文学中发掘出京派与新京派的文学现象,发现其文学贡献,肯定其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的统一、对文学创作空间和作家精神个性的扩展,以及在文学中的责任和批判意识,在看似经验式批评中洞幽烛微,通过诸多精炼的个例分析点评,串联起现代文学百年发展与可贵经验。近日,就京派与新京派、文学写作中知识写作与个体生命体验的关系、评论如何与时代同频共振、青年研究者如何走好评论之路等话题记者专访了孙郁。


中国艺术报:在20世纪90年代您就曾写过“新京派”的文章,在当下为什么又重提“新京派”这个话题?

孙郁:20世纪90年代的文学最大特点,是有各类回归传统的作品出现了。尤其是曾活跃于民国时期的作家在晚年的写作,重拾旧绪,带来不少历史感的作品,比如汪曾祺、张中行,在40年代已经有很好的苗头,到了90年代后,他们将旧京派的审美位移到当代写作中。远离概念化的写作,关注心性里的东西,知识与审美融汇在一起,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那时候这种纯然的、带着文气的灵动的写作,深化了辞章的表达。不过还只是少数人能够如此潇洒为文,年轻人很难赶上他们。新世纪后,出现了不少有质感、有学识的作家,京派的风气开始浓厚起来,格局也大了。所以,我觉得应该好好总结一下其间的经验。

中国艺术报:您在文章中提到新京派中的一些作家,如格非、李洱等人对于知识的看重有时候不亚于对于个体的生命体验的信任,他们怀疑单一视角的叙述,重视在多维的知识结构里建立自己的审美世界。如何看待文学写作中知识写作与个体生命体验的关系?这两者在创作中是矛盾的吗?在文艺评论中,是否也存在知识写作与个体生命体验的辩证关系?

孙郁:新京派的特点是知识分子的写作。他们多是象牙塔中人,是以传授知识为自己的任务。格非和李洱过去都是先锋派作家,受西方现代主义审美影响很大,早期作品都带有“反常规性”特点,哲学观念在文字里闪来闪去。他们的精神在天幕上闪动,却不能融于日常生活。但后来开始向京派传统致意,对于风俗、习惯、市井里的存在更为关注,于是一些先锋派作者就从越轨式写作,转向了日常生活的描摹,态度平和了许多。格非与李洱对于中外文学的认识很深,善于以学者的目光发现问题,又能敏锐捕捉知识人和普通百姓的生活,文笔不乏儒雅之气。在他们的写作中,很好地运用学识对于生命体验的投射,在衣食住行描述中,也含着思想的锋芒。这种风格,在废名、汪曾祺写作中就呈现过,格非和李洱在此基础上各自找到了需要的元素,且促进了审美的生长。格非的《望春风》保留了先锋写作的形式感,但内蕴则仿佛流入了汪曾祺式的温情。从几代人的尝试看,知识与生命体验是可以交织在一体的,像李洱《应物兄》的写作,就成功地实现了这一点。生命感受与知识元素彼此交融,其文本也有了新的维度。这是新京派作家文体上的一次革新。

中国艺术报:谈到京派与新京派的短板,您指出几点,比如过于书斋气和文人气,少有天籁之音和泥土里的气息,难以与陈忠实、路遥这类作家更贴近大地的自然姿态相比。这对当下的写作者,包括文艺评论工作者有什么启示?文艺评论如何与时代同频共振?

孙郁:京派作家因为带有书斋气,旧文人的局限显而易见。比如过去的左翼作家批评他们的绅士意识,不是没有道理。新京派作家有的克服了此点,有的没有。比如在对路遥这样的作家,过去一些京派批评家是失语的。我自己就曾低估了《平凡的世界》的价值,可见盲点之多。新一代批评家要克服职业心态里的盲区,吸取我们这代人的教训,认真研究不同风格的作品,尽量与自己不熟悉的文本互动,避免因知识结构的限度而“盲人摸象”。所以,批评的写作过程,也是自我学习、自我纠错的过程。批评家不要以为自己掌握了真理。文学研究与文学批评,其实是一种精神对话。

中国艺术报:对于青年一代文学研究者与批评者,您觉得应该如何走好学术之路、评论之路?

孙郁:文学形态丰富多姿,那些来自生活的鲜活文本,是我们在教科书里看不到的。所以首先要向作家学习。另外,还需有文学史的修养,对于古今中外文学,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写评论文章,不是简单的判断是非,而是一种交流与思想碰撞,择善而扬之,见异而问之,求真过程,也应保持自己的敏锐性和宽厚性,对于恶俗之物,不能视而不见,坚持自己的立场。批评家应当敢于说出心言,不卖弄,非迎合,多坦言,好处说好,坏处说坏。要从文学史角度定位那些重要的作品,也应在人生哲学层面审视那些并不成熟,但有潜力的新作。

文学批评伴随着文学的发展而发展,它也是一种精神的创造。批评不仅仅是时代的回音,也是构建文学史的基石。它连接了知识与审美、历史与当下、诗性与哲思……它构成了文学生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从事批评写作的人而言,不断学习,不断纠正偏见,不断打捞精神之海的珍珠,是既辛苦又幸福的工作。也如著名学者赵园所说,“在对象世界里,体验自我的生命”。

*本文刊发于《中国艺术报》2024年1月29日第2版(点击查看


签发:袁正领

审核:何美


延伸阅读:

第八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推优发布!燕园群飞啄木鸟!

第八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优秀作品名单及评委推选意见

第八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优秀作品作者、推荐单位代表感言

第八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推优微访谈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