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艺苑撷英>正文

何宽钊|品“2023全国优秀青年弦乐人才展演”(二)

2023-12-04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何宽钊 收藏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由中宣部文艺局、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和相关全国文艺家协会共同主办的“艺苑撷英——2023全国优秀青年艺术人才展演”于11月3日至23日在北京民族剧院、中央歌剧院剧场陆续展开,展演涵盖戏剧、曲艺、舞蹈、杂技、音乐五个艺术门类,共演出13场,重点推介戏曲生旦艺术青年演员、相声小品评书等青年曲艺演员、舞蹈新人、杂技魔术青年演员、青年弦乐人才。为促进“做人的工作”与“引导文艺创作”有机融合,发挥文艺评论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作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及时组织评论家观摩演出并撰写评论文章。继2022年在中国文艺评论网开设“艺苑撷英”专题评论专栏之后,今年继续以专栏形式,将相关文章在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予以转发,与广大网友分享。

从获奖选手到成熟艺术家

——评“艺苑撷英2023全国优秀青年弦乐人才展演”

作为长于抒情的外来乐器,提琴类弦乐器已在我国深深扎根,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中国人在这类乐器的演奏中展现出了卓越的才能。1959年,何占豪、陈钢创作,俞丽拿首演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问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音乐事件,某种程度上它是向世界展示中国音乐,也是世界观察中国音乐的一个符号。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以吕思清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提琴类选手在国际赛场摘金夺银,脱颖而出,在国际音乐舞台上拼出了一片自己的天地。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比赛固然是发现人才、推出人才的重要机制,但只是人才成长中的一个阶段。从获奖选手到成长为成熟的艺术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换言之,比赛获奖之后,还需要一个明确的机制进行跟踪培养。可喜的是,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东风中,今年11月22日至23日晚,由中宣部文艺局、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和中国音协共同主办的“艺苑撷英——2023全国优秀青年弦乐人才展演”在中央歌剧院剧场圆满举行,代表国内最高水平的青年弦乐艺术家们济济一堂,相互切磋与交流,这是国内多年来难得见到的盛况。该活动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国家重视、关心艺术人才的培养,旨在从国家层面“通过层层选拔、跟踪培养、集中展示、重点推介,为优秀青年艺术人才脱颖而出搭建高规格、专业化、机制性的展示平台”。此举善莫大焉!

之所以说此次活动是国内弦乐界最高水平、最高规格的展示平台,是因为其严格的遴选机制。本次展演的报名门槛很高,规定参选人应为18—45周岁,在国际、国内知名比赛中获得前3名或在国际、国内专业领域内举办过个人独奏音乐会、出版过个人演奏专辑或参加过重大交响音乐会独奏,有重大影响力的中国籍优秀青年弦乐演奏家。符合条件的97名报名者,经过两轮严格评审,13位平均年龄33岁左右的优秀青年弦乐人才最终脱颖而出,进入最后的展演环节,这些艺术家们都获得过各类奖项,其中不乏柴科夫斯基国际音乐大赛、中国音乐金钟奖等国际国内音乐大赛及重要奖项的获奖者。

本次音乐会的曲目广泛,涵盖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民族乐派、现代主义风格,也包括优秀的中国作品。其中大部分作品具有艰深的技巧,比如快速音阶、快速琶音、快速双音及和弦、快速抛跳弓、拨弦等。“技艺”一词形象说明了技与艺的关系,二者既密不可分,又各有侧重。“技”是“艺”的前提,无“技”无以成“艺”,“技”本身就构成“艺”的一部分,但“艺”的内涵又比“技”丰富得多,单纯的“技”尚难以成为“艺”。对于提琴演奏者而言,是否具备足够的技术能力,是衡量一位优秀演奏家的重要指标。这些技巧类似于竞技体育,是对人的生理机能的极限挑战。但与单纯的体育竞技有所不同的是,高难度的技术能力只是通向艺术表达的重要部分,并不是艺术的全部。归根结底,音乐是声音表达的艺术,表达的深度和厚度,需要时间的沉淀和思想的积累。多位参演艺术家不约而同地表示,如果说青春年少时,更追求绚丽的技巧、卓越的速度和澎湃的激情的话,那么现在的他们,在保证技术稳定性的前提下,则更追求挖掘作品的内在意蕴,探寻个人独特的演奏风格,包括更讲究的音色、更具表情性的句法,更注重乐曲的整体结构,更注重与乐队的配合,甚至有艺术家已经想到了根据不同的声场环境调整自己的速度、音色及力度。总之,一句话,经过多年的历练,这批艺术家们火热的心犹在,但头脑已冷静下来,他们冷静地思考艺术,在此基础上,充分地表达艺术,表达艺术的美,这恐怕是他们与年少时最大的区别。

为期两天的音乐会,共有13位演奏家登台。首先上场的是第十二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小提琴比赛获奖者,来自上海音乐学院的硕士研究生林瑞沣,演奏的是意大利小提琴炫技大师帕格尼尼创作的《女妖之舞》,这部作品既具有古典主义的气质,又具有强烈的炫技性。首位演奏家的亮相的确让人眼前一亮,透明、丝滑的音质,几乎感受不到琴弓在琴弦上的运行,声音似乎是由乐器自动发出的一样,真正体现了琴与身体合一的境界。与之形成明显风格对照的是曾获第十二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大赛小提琴最高奖的陈曦。2011年,陈曦因长年高强度练琴和演出,左手小拇指曾患严重的肌腱炎,职业生涯被迫停止。好在经过手术,这根手指最终顽强地站在了琴弦上。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二、第三乐章,如果用一个关键词来形容陈曦的演奏的话,那就是“饱满”!琴弓似乎被镶嵌进了琴弦一般,在琴弦内滑动,当作品的抒情性有了饱满且清澈的音色做支撑,才契合这部作品总体上忧郁压抑的情感基调,也才能将情感的抒发戳到心灵的最深处。

《茨冈音乐会狂想曲》演奏:党华莉

中央音乐学院青年教师、第十二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小提琴比赛第一名获得者党华莉演奏了由印象主义作曲家拉威尔创作、具有浓郁的匈牙利吉普赛风情的《茨冈音乐会狂想曲》,这部作品有着艰深的技巧,如三度、六度、八度双音,双颤音,泛音,左右手拨弦以及G弦高把位演奏等,其难度之高,被称为小提琴演奏家的试金石。党华莉凭借扎实的专业基本功,高质量地完成了这部作品。尤为难能可贵的是,演奏者深刻认识到了作品的整体结构对于表演的意义。该作品节奏相对较为自由,特别是前面的华彩部分,处理不好极容易使演奏如散沙一般,泄神泄气,那样就很难吸引听众了。党华莉在对作品整体结构把握的基础上,始终保持着一种结构力,这种结构力作为一种“气”牵引着她的演奏,保证演奏形散而神不散。演奏中丰富细腻的音色变化、节奏及力度变化,乃至听众的听觉感官均被这种整体结构力所统摄,统一中求变化,这是艺术的至境。

《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 演奏:高参

中央音乐学院青年教师高参演奏的苏联作曲家哈恰图良的《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体现了“坚定的节奏”,这使得他的演奏与乐队浑然一体。中央音乐学院青年教师、第六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小提琴比赛金奖获得者谢昊明演奏的是西班牙作曲家、小提琴家萨拉萨蒂创编的《卡门幻想曲》,谢昊明在演奏中努力寻求与歌剧相契合的、接近人声的音色、呼吸以及句法,显示了他的个人追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已有不少经典演奏版本,对于这样一部大众耳熟能详的作品,如何在演奏中凸显自己的风格?我相信演奏者其实是会有压力的。听中国音乐学院青年教师黎雨荷的演奏,感觉得出演奏者力图有自己的一些独特处理,总体上有效把握住了作品应有的中国韵味,其富于晶莹剔透的穿透力,多出来一份声音的清丽,给这部作品平添了新的魅力,展示了新生代演奏家对这一经典之作的传承与发展。第十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小提琴比赛获奖者,现任上海交响乐团首席的柳鸣演奏的圣桑的《第三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气质,作品始终充满着火一般的热情,作为交响乐队首席,柳鸣显然深谙独奏与乐队合作的重要性,在激情与冷静之间寻求平衡。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节选) 演奏:黎雨荷

本次展演有两位中提琴选手入围,分别是浙江音乐学院青年教师刘瓅元和上海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沈子钰。刘瓅元演奏的是帕格尼尼的《中提琴大奏鸣曲》,这部作品原本是为五弦中提琴而作,在四弦中提琴上演奏,把位超高,不少地方的按弦已经接近琴弓了,还要保证音准、音色,这对演奏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刘瓅元凭借超强的个人能力在短短三周的时间,复练了这部作品,并在舞台上高质量呈现。布洛赫的《为中提琴与乐队而作的组曲》第四乐章是一部兼具现代意味与东方色彩的作品,沈子钰演奏中良好的声音穿透力,突破了大编制的乐队音响。

大提琴演奏家共有三位,分别是浙江音乐学院青年教师、第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大提琴比赛金奖获得者吕冰夏,上海音乐学院青年教师王丹迪和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鲁鑫,他们的演奏同样可圈可点。吕冰夏演奏的是现代作曲家埃尔加的《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作为一部稍显晦涩的现代作品,其中的意蕴并不容易把握,吕冰夏奏出了其中的厚重与绵延;王丹迪演奏的是海顿的《C大调大提琴协奏曲》第二、第三乐章,没有过度的激情与宣泄,没有过度的动作与表情,有节制的声音更符合这部作品的气质!鲁鑫演奏的是德沃夏克的名作《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作为本次展演最年长的参演者,他的成熟与稳健建立在他对句法清晰的把握,歌唱性的处理很好还原了这部作品的内在抒情性。

《C大调大提琴协奏曲》第二、第三乐章 演奏:王丹迪

值得一提的是,担任协奏的中央歌剧院交响乐团在青年指挥家袁丁和景焕的分别带领下,短短四五天时间里,连续排演13部不同风格的协奏曲作品,这就是专业性和职业精神,向他们致敬!

当然,演出也难免有一些小的失误,但瑕不掩瑜,舞台艺术本身就充满遗憾,特别是在挑战超高难度的部分时,偶然的失误在所难免。

两场展演音乐会已落下帷幕,相信在激励更多青年音乐人才自觉承担新的文化使命,勇攀艺术高峰,守正道、出精品,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方面,该项活动将产生持续的影响力。

*来源:《中国艺术报》2023年12月1日第2版,文中图片来源于“中国艺术报”“中国音乐家协会”微信公号


作者:何宽钊,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央音乐学院人文学部主任、教授


签发:袁正领

审核:王庭戡

编辑:王筱淇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艺苑撷英专题页

柴莹|品“2023全国优秀青年杂技人才展演”(一)

祝鹏程|品“2023全国优秀青年杂技人才展演”(二)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