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曲艺杂技>正文

《觉醒年代》里的传统曲艺:背景板?其实个个有来头

2022-04-11 阅读: 来源: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作者:张吉宸 张小卫 收藏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讲述了“觉醒年代”的社会风情和百态人生。该剧的一大亮点,是采用大量曲艺元素贯穿整部剧之中,在烘托气氛、推动情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曲艺元素的运用,使得《觉醒年代》这幅描绘了20世纪初中国社会生活的全景图更加活灵活现。本文尝试对剧中出现的曲艺元素进行全盘梳理,结合对相关参演人员的访谈,阐述曲艺情节安排的合理性。

桥段一 上海街头“小热昏”宣传时事

剧中每当发生重大事件时,在上海街头会出现一位卖梨膏糖的老人,演唱的是彼时流行于江浙沪一带的曲种“小热昏”,对时事进行评论。

当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时,卖梨膏糖的老人用“小热昏”向围观人群做起了《青年杂志》的广告。

嚓啦啦小锣敲起来,

《青年杂志》已出版,

中国社会多磨难。

陈独秀,两张药方来公开,

德先生、赛先生,

已经跑到中国来。

张勋复辟时,群众在街上游行主张共和,老人用“小热昏”评论此事,并表达了百姓的心声。

张勋复辟搞得时局不太平,

你看哪,长辫儿、短辫儿、真辫儿、假辫儿,

我们要实实在在过日子,

你一定要造福我们老百姓。

在一旁发放《新青年》杂志的陈乔年听到后,用“小热昏”回应并宣传杂志,抒发青年人的理想抱负。

《新青年》那个青年新,

要想天下取太平,

那么脑子就要弄灵清。

北京大学发生丑闻后,委派蔡元培去接任北大校长,老人用“斯文扫地”4个字简洁明了评价了此事。

我把小锣当当敲,

北京大学真热闹,

争风吃醋打相打,

只好派蔡元培接管北京大学堂。


“小热昏”是江浙沪一带的曲艺形式,用吴语演唱,又名“小锣书”,原为卖梨膏糖的商人在马路边演唱新闻、宣传商品的小曲,经民间艺人改造,用此曲调隐晦说唱时事新闻,讽刺当时社会的黑暗,为避免迫害,取名“小热昏”,即因发高烧热昏了头脑而胡言乱语。演唱时形式简单,敲击小锣招徕观众,后讲笑话、评时事,艺人虽没有过高的文化水平,但凭借丰富的社会阅历和幽默风趣的语言宣传新闻,发出来自社会的声音,使广大人民群众了解时事,并作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觉醒年代》中“小热昏”艺人的扮演者是来自杭州滑稽艺术剧院的滑稽名家周志华先生。周先生在初接到导演邀请时,因年事已高本想推荐学生参与,后来想到是建党百年这样重大的题材,就欣然接受邀请前往剧组,并现场写出唱词,得到了导演的高度肯定。谈及剧中“小热昏”的表演,周先生表示此次参演很值得,认为“小热昏”代表了人民群众的觉醒,对于国家的前途命运不再只是知识分子所考虑的事情,更多民间百姓借助喜闻乐见的曲艺形式学习先进思想,共同参与到中国觉醒的伟大事业中。

桥段二 长辛店李大钊演唱乐亭大鼓

1918年除夕,李大钊来到北京长辛店和这里的工人一起过新年包饺子,工人代表葛树贵表达对李大钊的欢迎,李大钊演唱乐亭大鼓共祝新春:

银装那个素裹呀,喜迎除夕,

高朋那个满座呀,我们来把家常叙。

要问这个大伙呀,怎么这么热闹,

乡里乡亲哪,都是那好邻居。


曲艺来源于民间、发展于民间,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在建党早期曾被我党早期领导人频繁使用,作为向广大民众宣传革命思想的有力武器。乐亭大鼓是发源于河北省乐亭县的一种曲艺形式,轻松俏皮,音乐性较强,演唱时主要由三弦等乐器伴奏,演唱者击打犁铧片,在流水板等唱腔时改用木板,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与评戏、唐山皮影并称“冀东民间艺术的三朵花”。李大钊是河北乐亭人,在乐亭生活了18年,是否会演唱乐亭大鼓这一点虽无从考证,但是长期的耳濡目染必然使其可以哼唱两句。与工人们一起过年的时候,并为他们演唱家乡的曲种,一下子就与工人们拉近了距离,其后李大钊向他们宣传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强调了工人阶级的巨大力量,为长辛店工人群体在“二七罢工”中作出突出贡献,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桥段三 北京街头数来宝反映民心

《觉醒年代》中还有一个特色,运用曲艺形式来推动剧情,借一人之口反映群众的心声。当陈延年带领学生发动游行被警察抓走,乞丐沿街唱起数来宝。

满街走,顺口溜,

大姑娘扮成小老头,

也不知动了谁的心头肉,

不由分说都抓走,

别看你梗脖子瞪眼威风抖,

不过是主人放出的一条狗。


当袁世凯同日本签下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引起全国人民愤慨,乞丐再次出现,迎着送殡队伍演唱数来宝。

看号外,看号外,

今天的号外真叫怪。

大总统,袁世凯,

把祖宗的家业往外卖。

败家子,卖卖卖,

腰杆子不敢直起来。

可国人百姓不答应,

气都不打一处来。

看这位婶,气得直把号外踩,

看这位爷,气得戳折手中拐。

当溥仪再次退位,北京满城喜悦,乞丐和着迎亲队伍演唱数来宝。

老少爷们各位听,

新鲜的事一宗宗。

说辫子军进北京,

皇帝登基乱哄哄。

为了升官发财梦,

有人跟着瞎起哄。

数来宝是历史较为悠久的曲艺形式,起初多为乞丐要饭时演唱,一般为现编现唱,因此最贴近人民也最为灵活。《觉醒年代》导演张永新为了真实还原当时前门大街的场景,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数来宝,既兼顾市井气息,又有很好的观赏性,几句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的唱词,说清楚了1915年至1918年京城政坛的变化。

《觉醒年代》中出演数来宝艺人的是北京京西一笑堂的曲艺演员解英磊,他认为,曲艺是最贴近群众也是最受群众喜欢的艺术形式,整部剧运用了大量的曲艺形式烘托,更立体,更真实。

桥段四 刘海威在互助会表演快板

陈延年为做无政府主义试验,成立工读互助社,成立第一天北大爱国学生刘海威唱快板召集同学开会。

来一来,坐一坐,

今天的心情真不错。

你一言,我一语,

互相帮助是真理。

来来来,快入座,

来听延年把话说。

同学们说到分配工作,成员俞秀松说自己不会做饭洗衣,希望可以放电影,刘海威在一旁打起快板开玩笑。

你什么都不会,

来到互助会。

放电影可是高难度,

你不会也得会。

第一天几个男同学起床起晚了,刘海威用炒勺敲着锅盖从厨房走出,再次开起玩笑,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晚起的男同志你接着回去睡,

早起的女同志干活不觉得累。

延年同志你仔细听,

俭洁食堂今日开张全中国之最。


刘海威的几段快板在同学们之间相互调侃开玩笑时使用,体现了先进青年的积极向上与风趣幽默。片中饰演刘海威的是青年演员王迪,导演知道他学习过曲艺,便希望一些台词可以用快板的形式演绎出来。拍摄期间,王迪多次和导演沟通,并查阅民国时期的曲艺背景,向很多曲艺前辈探讨,将现代快板表现形式和传统快板的技巧稍作调整,区别开来,出现了剧中简单清脆的说唱。王迪认为:“快板的使用,让刘海威这个人物更加丰满接地气,也为主旋律题材的影视剧增加了幽默诙谐的曲艺元素。传统艺术承载着传统文化,正是因为有了百年传承,才有了今天新时代的美好生活。作为一名演员,发扬传统文化,推广传统艺术也是我在所不辞的责任和义务。”

除以上几个曲种特写之外,作为20世纪初的流行文化,导演在剧中多处使用曲艺元素,剧中背景音乐使用了“鼓界大王”刘宝全的唱片原声,也出现了城南游艺社、新世界游艺场等曲艺演出场所,这些细节共同构建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笔者感到,在符合人物、符合历史的情况下,曲艺元素的加入使该剧更有年代感,时代气氛和生活气息更加浓厚,推进情节发展的同时也大大增强了该剧的趣味性。另外,从真实还原历史的角度出发,曲艺元素的应用绝不是因为该剧导演和编剧的兴趣而凭空捏造,它具有历史的合理性:

一是传播先进思想、坚持说新唱新成为革命年代一些曲艺人的自觉行为。伟大的新文化运动和民族工商业的兴起,对曲艺艺术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1913年,天津进步知识分子李仲吟等人建立“艺曲改良社”;抗战时期,各地曲艺人云集重庆,成立“曲艺抗敌宣传队”,四川金钱板艺人杨林自筹组建“宜宾县青年服务宣传队”;在东北,一些富有正义感和民族气节的曲艺艺人聚拢在一起谈论时局,如西河大鼓艺人范东亮、东北大鼓艺人张青林等,他们在说书时借古讽今,在即兴表演中讽刺汉奸特务,在插科打诨中表明爱国立场。通过曲艺艺人之口,将新的理论、新的思想通俗化,使百姓在潜移默化中更易学习接受,成为表达爱国热情、提振军民士气的重要方式。

二是我党从创立初期就非常重视团结改造曲艺队伍,一些领导人甚至亲自参与了曲艺的创作表演。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中国共产党党史与近现代曲艺史有着极其饱满的交集。曲艺在我党建党早期,即被作为向广大民众特别是劳工宣传革命思想的有力工具,在传播革命思想中起到不可或缺的独特作用。我党早期领导人瞿秋白同志便十分推崇曲艺,多次在文章中提到用曲艺形式表现革命内容,号召革命文艺工作者学习曲艺并为革命需要服务,同时创作了《十月革命调》《送郎参军》等小曲唱词;中国文联名誉主席周巍峙曾回忆在广州听过彭湃等共产党人表演的革命相声,借用相声这一艺术形式宣传革命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大批曲艺艺人纷纷加入革命文艺团体,承担起服务革命、服务大众的历史责任,陕甘宁边区文协举办的说唱艺术训练班先后培训盲艺人483人,陕北说书艺术家韩起祥创作表演《刘巧团圆》《翻身记》等大批反映民族精神、反对压迫的新节目,歌颂共产党八路军,深受人民群众喜爱,被毛主席誉为“革命的三弦战士”;西河大鼓艺人王尊三编演的《保卫大武汉》更引起轰动,成为传唱一时的名作,由此得了一个“大武汉”的绰号。更值得一提的是1938年成立的“山西武乡盲人曲艺宣传队”,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太行山成立的第一支盲人抗日宣传队伍。在全面抗日战争时期,他们利用自己特殊的身份,传送军事情报,宣传救国思想,这一团体一直延续发展到今天,为新时期弘扬伟大的太行精神继续作出贡献。

综上,《觉醒年代》为我们所真实展示的,不只是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觉醒,更是普通大众的觉醒,自然也是曲艺艺人的觉醒,这一觉醒的过程中,曲艺作为民间艺术,发挥了它的独特作用。这给予我们当代曲艺人一种启迪,新的时代,曲艺人应如何审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市场经济下,如何更加清醒地认识自身承载的责任和使命,创演符合当今时代气质的作品,这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思考。


延伸阅读:

评电视连续剧《觉醒年代》:历史自觉 文化自信艺术品质

长篇小说《觉醒年代》:书写文化觉醒的磅礴力量(江飞)

电视剧《觉醒年代》的三重转化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