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曲艺杂技>正文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杂技(魔术)的创作与传播(许蕊)

2020-09-17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许蕊 收藏

  2020年初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本该忙碌不息的文化演艺行业按下了“暂停键”。6个月后,我国疫情基本得到控制,人们的生产生活逐步恢复正常,然而国外疫情依然严峻,文艺演出行业,能否恢复到疫情前的常态还需时日。特别是杂技(魔术)艺术在具有广泛的国际演出交流合作的特质下,更是面临如何发展与传播的困境。笔者就杂技(魔术)艺术如何在疫情后时代创作发展和传播,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满足人民群众对于杂技(魔术)艺术的审美需求,谈四点我的粗浅之见,期望的是能抛砖引玉,收获到更多的真知灼见来推动杂技(魔术)事业更好发展。

武汉杂技团复工训练 中国杂协供图

  “互联网+杂技(魔术)”

  疫情发生以来,杂技(魔术)的“现场”效应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但因为互联网技术的助力,又得以在“线上”活跃起来。疫情期间,国内外杂技(魔术)界积极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以及网络视频发布平台,推送了大量优秀的杂技(魔术)艺术作品,其中既有向抗疫医务人员特意创作的致敬作品,也不乏太阳马戏团以及国内各杂技院团、杂技(魔术)新文艺群体推出的“云演艺”系列活动内容等。“互联网+杂技(魔术)”打通了网上国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甚至促进了杂技(魔术)的国际艺术交流与以后的合作。短短几个月时间,据不完全统计,杂技(魔术)短视频作品,播放量最高达到十余万。这个数字对于“网红”来说可能不值得一提,但是对于杂技(魔术)艺术来说,我们平常每次现场演出,较好的情况,观看人数也不过几千人,短视频作品的影响力之大,其潜在能量是我们不容小视的。

  “互联网+杂技(魔术)”也有助于艺术家们更便捷地进行艺术上的交流和学习,拉近了不同艺术形式的距离,同时可以第一时间得到观众的意见,便于及时修改、打磨作品,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这种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仅体现在疫情期间杂技(魔术)行业为抗疫擂鼓助威,更体现在杂技(魔术)这门传统演艺门类正在积极探索互联网的全新发展路径,通过“互联网+”让更多人接触和了解到中国传统文艺的魅力,也为培养以后走进现场欣赏杂技(魔术)的观众群体作了基础功课。

  杂技(魔术)依然离不开剧场

  杂技(魔术)是以剧场、马戏大棚演出形式存在发展的。真实立体,身临其境,惊险刺激,与观众心心相系,有效互动,是其本质特征。

  杂技(魔术)不仅是一种艺术样式,也是一种仪式感极强的社交机会和手段。相信观众不会放弃剧场、马戏大棚这个独特的艺术“体验场”。杂技(魔术)在努力探索新的传播途径时,仍然有必要加强“根性”维护,让“她”永葆现场观赏的“青春”。

  离开观众的舞台艺术,可能会让创作者和表演者放弃很多与受众进行情感交流和精神互动的在场实验:一个起跳翻转、一个腾空飞跃、一组力量造型、一个神奇莫测,举手投足间每一个细节,都能反馈出一个团队的整体精神实质,从而不断获取再创造的灵感。剧场、马戏大棚永远是一个难得的与观众共同完成艺术的“实验场”。现场观演与镜头传播需要选择角度是不一样的,哪怕不推拉摇移,其本质已是淋漓尽致展现,必然带来杂技(魔术)审美特性的直接视听感受。短期而言,疫情对杂技(魔术)剧场、马戏大棚演出造成了较大损失,从长期来看,“危”中亦有“机”,通过“互联网+”让更多人在视频里接触和了解到中国传统杂技(魔术)的魅力,这会让更多人走进社交场合,进行有仪式感、社交感、互动感和独特审美意趣的剧场活动。

武汉杂技团复演直播前的排练 中国杂协供图

  创作艺术精品是艺术发展的根本

  5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的一篇标题为《演艺行业:原创力进一步增强》的文章中,记者采访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姚睿、中演院线执行董事张利关于疫情过后演艺行业恢复初期的措施时,两位演艺行业的掌门人除了讲场地道具消毒、体温监测这些常规举措,主要讲到,人们是否选择剧场,关键还是在于剧目本身是否有足够的吸引力。剧院开放后,演出消费可能会有一个小高峰。文化艺术活动丰富多样,目前,国内院团大部分选择了延期,为避免扎堆演出,一些院团已延到明年下半年。即便如此,不难预见,今年下半年到明年的文艺市场仍会相对饱和。届时,剧院更需要优质演出资源来提高竞争力,根本的原则仍是选择优质剧目、经典剧目,必须用更多优质的演出来吸引观众。

  即使“互联网+文艺”,人们的选择何尝不是点击观看优质剧目、经典剧目?唯有真正的优秀剧目,才能够赢得足够的关注,获得更好的票房、更多的政策性扶持和奖励,任何时期,创作艺术精品就是艺术发展的根本。

  多层次、全方位,积极开拓演出空间

  疫情过后的复演不仅仅是简单的传统剧场的回归,也应该同步思考演艺行业今后可能会出现的新的存在方式。重返传统剧场的同时,走向田园,走向户外,走向“云上”线下更为广阔也更为自由的存在与发展的空间,杂技(魔术)更需创排拆装组合机动灵活的节目,能根据演出场地的不同、受众的不同、审美需求的不同编排成多种形式,主动走向田园,走向户外,适应演出多层次、多方位的需求,制订灵活多变的演出策略:能大能小、能上能下、扬长补短、文武兼备、高中低(空间)俱全,集市庙会、旅游景点等任何场所都能适应,使杂技与生俱来的民众性在新的时期得到更好发挥,从而保持杂技(魔术)艺术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其实这样做既培养了观众群体、锻炼了杂技演员、增加了经济收入,又为以后创排精品节目奠定了基础、积蓄了力量。

  任何一种事物的成长都不是单一和独立的,都有内在的、相互作用的必然联系和过程。以上谈到疫情防控常态化后杂技(魔术)创作发展和传播的四个方面,其间必然存在着内在的相互作用。探索实践出四者之间相互作用的契合点,杂技(魔术)创作与传播一定会走得更远。

 

  (作者:许蕊,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肃演艺集团话剧院(甘肃儿童剧院)党总支委员、副院长,甘肃省杂协副主席)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走好杂技的转型之路

  融合传统文化,魔术更有深度有韵味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