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曲艺杂技>正文

“实话实说——当代曲艺江苏论坛”专家发言摘登

2021-12-07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中国艺术报》 收藏

传承经典,创新发展

“实话实说——当代曲艺江苏论坛”专家发言摘登

  11月22日,由江苏省文联主办,江苏省评协、江苏省曲协承办的“实话实说——当代曲艺江苏论坛”在南京举办。江苏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刘旭东,江苏省作协副主席、江苏省评协主席汪政出席论坛。江苏省曲艺评论领域、曲艺表演界的专家、学者康尔、孙惕、陈峰宁、胡磊蕾、薛雷、谈欣、朱运桃、梁爽、陶春敏、潘讯,以及江苏省曲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孙志兵、江苏省评协副秘书长(主持工作)衡正安参加论坛,论坛由汪政主持。本次论坛以“当代曲艺的传承与发展”为主题,就传统和当代曲艺经典研究、传统经典与当代经典的关系研究、传统经典与当代经典评价体系的异同等议题展开讨论,该论坛是江苏省文联今年的重点项目。江苏省评协每年举办一个艺术门类的论坛,截至今年已举办了六届,为全省的文艺向纵深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报特刊发与会专家发言摘登,以飨读者。

  大小形式之变与曲艺的当代性

  汪政(江苏省作协副主席、江苏省评协主席)

  要振兴曲艺,就必须使其走上现代化的道路。不要认为传统是不可改变的,事实上,传统一直在变。所以,曲艺要生存、要发展、要留下新经典,就必须革新。艺术是不分传统与现代的,在现代,所有的艺术都是现代艺术,它可以有自己的艺术形式,但是,它的灵魂和精神必须是现代的,它必须反映现代人的生活,必须表现现代人的情感。现代戏与传统的、古典的戏是相区别的。即便是表演传统的戏,那也是在现代生活与艺术环境中去表演的,原封不动的传统戏基本不可能再现。因此,现代性不仅是主题与题材,同时也关乎艺术形式。这种形式可以分为小形式与大形式,为了保持曲艺的特点,可以对其原有的艺术形式作出审慎的改良,保持其艺术的基因,否则,曲艺这种艺术形式就消亡了。但是,大形式必须变——审美精神、审美风格,包括节奏、呈现方式、与接受者的关系、与其他现代艺术的关系、与当今艺术文化的关系必须变,这样,传统曲艺才能融入当下,才能得到现代观众的认可,也才能成为现代艺术大家庭的成员。

  传统艺谚艺诀对当代曲艺发展的启迪

  康尔(南京大学教授、博导)

  有艺谚艺诀云:“无技不成艺,唯技不是艺。”此说,道明了艺与技的重要性以及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就曲艺界当下的总体状况而言,入行的门槛偏低,对技艺的重视不够。有艺谚艺诀云:“腔无新旧,悦耳为上。”此说,道明了初衷、规矩与演出效果的关系。评价艺术作品高下优劣的标准,在于受众的审美感受,在于人民的审美判断。有艺谚艺诀云:“噱乃书中宝,无噱书不好。”噱者,戏也。转换成今天的理论术语,噱就是戏剧性。有人会说,我是曲艺家,不搞戏剧,为何要谈戏剧性?其实,戏剧性并不是戏剧专有的特性。绘画中有戏剧性,音乐中有戏剧性,杂技魔术中也有戏剧性,连现实社会、日常生活中都有戏剧性,曲艺怎能例外呢?有艺谚艺诀云:“一处投师,百处学艺。 ”曲艺界讲师承、讲辈分、讲传承有序有据,这个传统无可厚非。但是,博采众长、集成创新,还是需要提醒与强调的。曲艺界应该传承“台上说书、台下读书”的优良传统,应该继续践行“功保艺、德保人”的老理,从艺谚艺诀中汲取前辈的智慧,把中华曲艺推向一个新的水平与高度。

  “出人出书走正路”——以中篇苏州评弹《雷雨》的改编创作为例

  孙惕(江苏省曲协副主席、江苏省苏州市评弹团原团长)

  中篇苏州评弹《雷雨》的改编创演,虽然存在不尽人意的缺憾,但是它让我们在践行传承创新、追求本真的过程中去感悟经典的伟大,去追求艺术的完美,是受益终身并极其快乐的。传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传承的灵魂。苏州评弹作为一门传统说唱艺术,更多的文化理解和艺术内涵往往只能意会而不可言传。这就印证了一句话:能说清楚的不是艺术,艺术要研究的恰恰是语言所难以表达的东西。所以我认为,奋斗新时代,启航新征程,更要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思维来学习重温“出人出书走正路”的经典指示,它会让我们感悟到其中更为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越发显示出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和伟大的当代价值。“走正路”绝不仅仅是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方向,它折射出的是陈云同志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睿智,它更蕴含了艺术创作的规律、艺术表演的规律、艺术教育的规律、传承创新的规律和艺术市场的规律。只要我们全面客观地去探寻规律,认识规律,把握规律,始终按规律办事,就一定更加自信自强。

  浅论曲艺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陈峰宁(江苏省曲协副主席、著名相声演员)

  继承就是要继承曲艺前辈们在不断探索中、在演出过程中积累和总结出的各种行之有效的艺术手段和经验。这些艺术手段和经验能够使我们的曲艺作品更加栩栩如生,更加贴近观众,能让作品更富有感染力。同时,我认为更应该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发展上,因为时代在进步,人类在发展。社会的形式、形态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我们不能走在时代的前列或与时代同步,就要掉队。你的作品就没有说服力,观众就不相信你。无论用的手段方法技巧多么好,如果内容过于陈旧、脱节,观众自然不买账。所以,创作作品当然应该在新的生活样式和手段中寻找矛盾冲突、笑点,这样才有说服力。曲艺还要表现“快”,每逢大事出现的时候、重大新闻出现的时候,曲艺应该马上就能反映出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时效性,因为曲艺的生命力就在于时效性。曲艺要有生命力,必须要走在时代的前列,也就是我认为的要把重点放在发展创新上。当然,这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谈发展。

  守正创新 传承经典

  胡磊蕾(江苏省苏州市文艺创作中心创作部主任、一级编剧)

  “守”,并不是原封不动地、简单地袭用传统经典的叙事方式和审美标准,而是秉持四个“忠于”:忠于原著的基本主题、价值取向和文化品格;忠于原著情节走向和基本人物关系及矛盾冲突;忠于原著对重要人物形象的人格定位和命运轨迹的整体把握;忠于作为原著文化底色的时代、民族、地域文化内涵的揭示。而建立在“守”字基础上的“创”,也不是简单照搬其他门类艺术的观念和样式,而是在叙事方法、呈现手段、情感表达、价值认同等方面,植根当下现实中受众的情感与体验,审视和思考当代社会思潮的特点,不断挖掘和深化中国故事的多元内涵。任何传统,都是人们对当时时代的回应;今天的创新,也许能成为明天的经典,没有哪种活的艺术是静止不变的。一切文艺作品都要发时代之先声,让传统文化和当代精神有效衔接,让传统经典与现代审美深度契合,提炼经典作品的文化内核,打通连接历史、现实与未来的时空隧道,站在前人和巨人的肩膀上构建这个大时代曲艺艺术传承发展的新格局,从而贡献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脉动。

  曲艺研究还需聚焦音乐

  薛雷(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教授)

  当下,在传统音乐研究总体一派热闹繁荣的背景下,作为其中重要门类之一的曲艺音乐研究却身影寥落,其主要表现就是至今还没能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显然,这对曲艺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也十分不利。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曲艺音乐的研究,我认为,加强此项工作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着手:加强音乐本体研究。长期以来,曲艺的文本研究与音乐研究相互割裂。尤其是曲艺音乐本体研究,一直未有突破性进展。加强腔词关系研究。腔、词结合是曲艺音乐的本质特点之一,也最能体现曲艺音乐艺术鲜明的区域性与民族性等特征。加强曲艺音乐编创研究。因为曲艺艺术的与时俱进,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曲艺音乐的创新变革,这也是曲艺艺术创作的根本要义之一。总之,当下曲艺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对曲艺音乐的聚焦与研究是一种必然,也是当务之急。希望广大音乐工作者,不仅能够在曲艺音乐理论与研究方法上建构一套完整的理论系统与方法体系,而且还要将之真正运用到当下曲艺艺术编创之中,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接通。

  围绕“以人民为中心”做好曲艺评论工作

  谈欣(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曲艺评论对文艺创作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其所形成的评鉴机制是文艺作品的理论反馈。可以说,曲艺艺术评论是文艺创作工作的一部分,也是一部艺术作品产生、传播并获得较好社会效应不可或缺的部分,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和作用。文艺理论的导向性价值在于能够从学理品格、精神品格、科学内涵和时代发展的角度去研究、评介文艺作品,以此形成创作导论,为文艺作品的产生和创作提供理论层面的学理性指向。

  曲艺艺术评论正确导向的形成过程中,最重要的是需要文艺工作者适应时代,让曲艺艺术评论与文艺创作的落脚点相一致,不断调整评论机制与研究动机,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曲艺艺术评论的内蕴,为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市场建构出健康、积极的评论机制。就做好曲艺艺术评论而言,可以从三个方面切入:曲艺艺术评论需“顺应时代”;曲艺艺术评论需“基于历史”;曲艺艺术评论需“务实求真”。

  扬州曲艺现代作品创作的几点心得

  朱运桃(江苏省扬州市文艺创研中心主任、二级艺术监督)

  反思扬州现代曲艺作品的创作,我将我的几点收获概括为:现代曲艺作品创作要规划先行,不能“靠天收”;现代曲艺作品创作要反复打磨,不能“一遍过”。具体来说,就是对所有作品都反复论证,剧本由创研中心组织专家全部重新修改,作品初稿指定老师进行指导;现代曲艺作品创作要创演结合,不能“各顾各”。确保一度创作与二度创作打通,创作者充分听取表演者意见,表演者直接参与创作过程;现代曲艺作品创作要有现代意识,不能“旧思维”。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不能简单理解为现代故事就是现代曲艺,只有紧扣时代、贴近生活、以变求变,引发现代观众共鸣,从题材到形式,从思想内涵到表现手法,全部有现代意识,才是真正的现代曲艺;现代曲艺作品创作要面向观众,不能只争奖。现代曲艺作品创作要坚持本体,不能忘根本。扬州曲艺现代作品的创作还比较薄弱,近期的尝试仅仅是一次探索,但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目前扬州曲艺界创作热情高涨,期待扬州曲艺能逐步弥补创作落后的短板,开启新的篇章。

  从江苏曲艺差别看地方曲艺的发展

  梁爽(江苏省曲协副主席)

  随着人口流动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地方曲艺遇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让自己的曲种在其他地区也受到欢迎。在多次的全国曲艺交流中我发现,不同地域的受众在欣赏其他地方曲艺的时候,大多抱着好奇、尊重、友好的态度报以掌声,但他们很难理解该曲种的真正艺术内涵。这就要求曲艺从业者在不断加深自身理解的基础上,提炼本地地方曲艺的真正精髓,把通俗易懂和特色鲜明很好地结合起来。曲艺不同于其他表演艺术形式的是道具简单、没有固定角色定位、一人分饰多角,只通过说、唱的形式,刺激观众的形象思维,在受众构成的意想中与演员共同完成艺术创造。而多演、多互动、多观察观众的反应是提高表演质量的不二法门,因此地方曲艺不断加强异域之间的演出,听取当地观众的意见甚至逐渐受到外地观众的欢迎,才能给自己的曲种提供更广阔的舞台。让我们不断挖掘本土特色曲艺的精髓,真正认识曲艺的魅力,总结归纳现阶段受众的普遍需求,与时俱进,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而努力。

  苏州评弹传承发展要重视长篇书目

  陶春敏(江苏省苏州市曲协秘书长)

  在苏州评弹发展历程中,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许多优秀的长篇书目流传百年以上,艺术生命力特别旺盛。历代的艺术家都是在对长篇书目进行继承、改造和创新中产生的,他们的存在又进一步推动了艺术的发展。评弹艺术的发展史几乎就是长篇评话、长篇弹词的传承发展史。重视长篇,根本目的是加深对说唱技艺的理解和运用,这是评弹艺术传承的关键。长篇书目内容丰富、人物众多,说书人集编、导、演于一身。一旦掌握这些技巧,更换书目或者演出中篇、短篇时就会驾轻就熟。重视长篇,需要有守正创新的作为,这是评弹艺术发展的希望所在。守正,不是墨守成规,而是遵循评弹艺术的特征和规律。创新,不是颠覆传统,而是对“旧”的突破和超越。综观评弹历史,不管是经典长篇的传承,还是流派艺术的衍变,都是一代又一代艺人守正创新的创造性成果。在融媒体时代,传统书场和传统演出的衰退是不可避免的。那么何不把目光转向网络,如果长篇演出能在网络上打开局面,对评弹艺术的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振兴评弹传统书目需要“革新派”

  潘讯(江苏省评协理事)

  传统书目是400年评弹艺术的“根”与“魂”,是保护和传承评弹艺术最为重要的载体。这似乎已是共识,但是在路径上却又有诸多争论和迷思。从评弹书目传承史看,在传承链上占据一席之地的“传承人”必然是书目的“创新者”,“创造”的成分远大于“因袭”的成分。书目“传承”毋宁说是书目“创新”。虽然从行业伦理的惯性视角,每一代传人都表现出对上一代的“膜拜”与“崇敬”。但是在艺术实践中,他们绝非对上辈艺人亦步亦趋地模拟与固守,而是展现出迥然有异的艺术风貌。每一代艺人都从时代审美、艺术天赋出发对书目加以改编,既有书情书路的延展裁剪,也包含流派唱腔的标新立异。探寻作为评弹存在形式和生存方式的传统长篇书目的生命规律,探寻古老评弹艺术保护与传承的内在规律,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激发评弹“文化遗产”和“艺术生产”的双重属性,推动评弹长篇书目的“常说常新”和“原始创新”,推动评弹艺术融入文化现代化建构。这是振兴传统书目的治本之策。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振兴传统书目需要“革新派”。

  从《醉酒》看陈峰宁的相声艺术

  刘旭东(江苏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

  陈峰宁的《醉酒》有几大特色:生活特色、地域特色、时代特色,这些特色使得陈峰宁的《醉酒》从其他相声大师的同类段子中凸显出来。

  相声的魅力在于包袱。《醉酒》的包袱一个接一个,其中细节的真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发现,好的相声段子在情节的夸张变形与细节的真实细致之间有一种相辅相承的辨证关系。这种特点不仅属于相声,还存在于许多叙事类文艺作品中。好的相声,不仅有笑,还有教,这就是寓教于乐。《醉酒》还有另外一个题目,叫做《小饮怡情,大饮伤身》,这就是作品的主题及其教化的意义,它对所有观众都是一种善意的提醒,这种提醒具有永恒的价值。 《醉酒》是陈峰宁一个人的单口相声。单口相声比对口相声、群口相声更难。但陈峰宁完成得很好。我有一个建议,相声要有塑造典型人物的意识。如果将之文学化、系列化,那么陈峰宁的许多作品都可以统一到一个完整的结构中去,从而跃上更高的台阶。

 

  延伸阅读: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