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书画摄影>摄影评论>正文

谢琳:互联网时代的摄影函授教育

2017-11-29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谢琳 收藏

原题:摄影函授教育在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中前行

—-赴北京参加广东省摄协摄影高级人才研修班学习有感

      我有幸于10月26-31日参加广东省文联、省摄协在北京举办的摄影高级人才研修班,首先感谢省摄影家协会给我一次学习充电、不断提升自身的机会。在短暂6天中,接触聆听了国内教育学专家、美学专家、摄影界专家,重温了教育心理学、图片编辑、数码摄影技术、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新媒体策划、大数据下媒体的发展、影展策划等有针对性的高端课程,让我开阔视野,及时了解国内外摄影最新动态,在当今全媒体迅猛发展的新时代,作为一个摄影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敢于突破、敢于否定,摄影教学理念才能有所创新。

  作为一个20多年在高校从事大学摄影教学实践与摄影理论研究的大学教师,平时授课对象是大学生。一个偶然的机会,于2014年第一次接触社会成年摄影爱好者,第一次为他们讲授摄影专题与编辑。这些学员们有丰富的工作经历和生活经历,对事物的理解层面、接受能力与走出中学校门踏进大学门槛没有社会阅历的大学生不同,作为教师的我,倍感新奇、新颖,授课过程非常有挑战性。

  回想这几年陆陆续续为北京摄影函授学院广东校区提升班、深圳摄影函授学院艺术班讲课感触至深,结合这次研修班的学习收获,谈谈我的一点感想:

  一、改变教育理念,拓展教学模式

  在摄影函授教育与摄影人才的培养中,教学模式十分重要。作为教师需要迎合时代变化,更新教学模式。我们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摄影感受能力,拥有较厚的摄影知识、人文关怀和摄影作品鉴赏能力,在具备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对社会的了解和对事件的解读,能够独立完成各种主题的摄影拍摄工作。我认为,摄影课程是一个自由度比较高的课程,学生应有较大的发挥空间,在教学模式应增加课程内外的交流与互动;可提高摄影课堂教学的活跃性。教师除了利用当地的公共文化资源进行教学,带领学生到社会实地拍摄,还可以利用新媒体进行教学,如以班级为单位,开通微信公众号,发布和推送学生的摄影作品、专业文章及活动感悟,以增进教师、学生以及摄影爱好者之间的互动交流,将课堂延伸到网络。这种教学方式在丰富学生专业知识信息量的同时,也培养了其经营自媒体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践能力都能够得到大幅度提升。

  二、结合跨媒体环境,调整课程设置

  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之下,摄影函授教育已经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图片拍摄与点评过程,而是集音频、视频、图表和静态图像的一种综合运用,并可借助互联网环境,通过计算机和手机等媒介进行传播。因此,摄影函授教育需要科学地设置专业课程。着力培养学生的艺术敏感、人文内涵和摄影技艺,提高其视觉表现力与情感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注重摄影技术在日常生活、媒体运行中的实际应用。高校摄影专业在课程设置中,应精简传统课程,提升跨媒体与实践课程的比例。

  三、在培养模式上,因材施教,针对学员思维进行个性化引导

  如果师资力量足够的话,可以尝试开设小班教学,以15-20人为例,多个班级有不同的侧重方向展开教学;落实教师责任制,制定激励机制,教师针对学员的素质特点及思维倾向进行个 性化引导,指导学员选题、开题与创作。通过讨论、 分享、述说的方式,让师生情感交融,敞开胸怀, 放下顾虑,专心创作。导师确定主题、制订目标、 限定时间,激励学员大胆面对社会问题,用冷静的 视角去看待世事, 引导学员力求在作品中体现人文关怀、生命追问、 伦理思考、影像调查等新观念、新意识,让人深思。

  四、走出去,请进来,开拓视野

  这次省文联、省摄协精挑30几名从事摄影教育的老师和地方基层摄影骨干前往北京参加培训学习,这一举措值得点赞!俗话说:“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广东摄影要在原有丰盛成就上再迈出一大步,更上一层楼,就要从最本质做起,注重摄影教育,提升摄影思想意识与艺术理念的修行与创新,是关系到未来全民摄影人世界观、文化素质、艺术修养、创新理念的大事。除了组团学习,还可以组成精干队伍前往其他省协、大学交流访问,来一次省与省之间摄影家、艺术家与学者的交流与碰撞。摄影艺术与理论访学研究活动,能促进思想交流、知识交流、信息与意识交流等互通往来,取长补短,为我所用。

  摄影函授教育在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中前行,在创新中创造出广东摄影独特的艺术个性与岭南风格,集百家之长,创独家之品牌,需要你我他共同努力奋斗!

      以下这一组专题《笑着活下去——记录张建玺一家》是我这次参加北京摄影高级人才研修班展出的作品,是我跟踪了14年的一组深度报道专题,第一次拿出来晒晒。由于每人4幅限制,选了几张分享。

谢琳参加北京研修班展览专题作品《小笑着活下去---记录张建玺一家》 

  接着,是这次研修班老师布置的有关夜色下的命题作业。

  我的作业:《匆匆京津,夜访张建玺》,我这次参加展览和提交作业均以编辑排版装帧的形式呈现,这种方式能完整体现作者的前中后期拍摄思路和创作思想。

  傍晚下课匆匆乘坐城际列车去天津看望张建玺,我们一同前往当年他家拆迁改建的老房子看看,旧地重游,别有一番滋味。10多年来断断续续的拍摄记录和来往交流,我们已成为朋友。冒着寒风,忍着头疼欲裂的不适,深夜京津两地奔波,不仅仅是为了拍摄,探访、关怀、问候,近距离了解张建玺一家近况,个中的感受,只有亲历者能体会。用手机拍了几张,为2017年划上句号。

研修班发的学习教材

10月的北京秋色,研修班学习的地方

教师授课场面之一

教师授课场面之二

张国田老师看学员展览

      谢琳:汕头大学副教授,长期从事高校摄影教学实践与摄影理论研究。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摄影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高校摄影专业委员会理事、广东省高校摄影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摄影家协会主席团成员、省摄协当代摄影委员会主任。荣获中国摄影个人最高成就奖:中国摄影金像奖。荣获中国摄影教育“德艺双馨奖”。

       *图文:谢琳

 

      延伸阅读(点击可看):

      谢琳:潮人的习俗特色与文化

      文艺之旅 | 面向本土的“潮州情结”:观看《潮州市摄影家协会会员作品集》

      文艺之旅|摄影镜头里浓浓的“潮州情结”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