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书画摄影>摄影评论>正文

仵晓中摄影《厚土》之上的结构美学

2018-05-17 阅读: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叶明文 收藏

本文原标题为:

厚土之上的结构美学

仵晓中

  第一次看到仵晓中的《厚土》,很惊讶作品的气质:张弛适度,视野开阔,将叙事性与抒情性充分地粘合起来,图像表面温和舒畅,照片内里却饱含人文的强度和厚重感。在此之前,对于印象中的陕西影像,或专注于叙事,或侧重于抒情,很少见到两者的美妙结合。

  如果说照片就是一个人的映射,那么这样的照片,必然和摄影师的个性、经历有某种关联。仵晓中出生在艺术氛围浓厚的家庭,父亲是位画家,兄妹也从事艺术事业,他在妻子的支持下,很早就有了相机,自从进入陕西省摄影家协会工作,一直到现在都没有换过岗位。性格注定他只会默默地拍摄,再将照片封存起来。他从来都不太愿意过多地露出自己,希望和酿酒一样,用时间来滋润自己的作品。即便是同事也很少看到过他的照片,而且他不停地拍摄,从未间断过,能做到这一点真的不容易。

2012·陇县 《厚土》系列之一仵晓中

  《厚土》中的照片,全部取材于陕甘地区,时间跨度是20世纪初到之后的大约十五年间,地区跨度近30个县。由此可见,仵晓中深爱这片拥有悠久历史的土地。几千年来,这片厚土见证了许多朝代的风云,孕育了灿烂的文化。或许是因为历史的背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都真诚厚重,豪情豁达。他们似乎并不急于奔向潮流,情愿留守于家乡的一草一木。

  如果把陕甘地区放在同时代的巨大变化中来考量,我们能看到仵晓中的拍摄节点与时代的变迁: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由南方开始,到中东部,再到西北部。陕北农村的重要变化时期和仵晓中开始拍摄的时间基本吻合,他努力用图像来反映一个时代。

2010·凤翔县《厚土》系列之一仵晓中

  在他的镜头下,乡戏、社火、劳作与家园生活场景,构成了陕甘乡土人文的核心,鲜活跃然在黑白之间,这一点始终贯穿在作品中。他是一位自觉的现实记录者,干脆有力地让所有的形式都建立在内容之上,没有多余的风花雪月。作为叙事记录的照片,他的镜头细节饱满殷实,由无数细节和场景汇聚成宏大篇章。

  《厚土》的记录描写,很平和,没有雕琢伟岸,没有强加苦难,唯有真真切切的生活原貌,并带有一丝淡雅的抒情。将叙事和抒情完整地结合起来,这样的火候,需要有内力的掌控。

  《厚土》的照片很接地气,一方面摄影师在情感上贴近了他们,才能拍得到轻松深刻的照片;另外一方面,从作品的视野来看,他的观察方式,始终与被摄者保持足够远,或者说是足够安全的距离,这正好符合仵晓中儒雅温和的性格,不轻易去惊动他人。这个距离丝毫不会干扰对象,照片中的人物活动都保持了独立和自然,仿佛不存在一个拍照的人。足够远的距离,产生的好处就是镜头可以纳入更多的土地信息,宽阔的背景恰好为人物做了一个环境备注,让观看者更方便地看到陕北的乡土气息,同时又摆脱了小景别叙事的紧迫感。

2010·淳化县《厚土》系列之一仵晓中

  阅读《厚土》照片,很快就能感受到一种摄影语言的特征:以左右为切入点的照片,疏密有致,人物之间互为衬托并体现事件的关联;以前后为着眼点的照片,延伸有度,让叙事穿越广阔的陕北大地,呈现浓厚的乡土气息;以上下为描述点的照片,层次分明,彼此遥相呼应不可分割,传递乡村生活在起伏地貌中的丰富变化。这种摄影语言不是简单意义的构图概念,而属于不可多得的结构美学的典范之作。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是一方厚土的根本,亦如仵晓中的情怀:潜心耕耘,不重结果。这一次,感谢他珍藏多年的作品,具有抒情性叙事、远距离观察、结构美学三个重要影像特点,呈现了浓郁的陕北乡土人情,给中国纪实摄影带来一股春风。

 

  延伸阅读:

  索久林:高占祥、李镇西胡杨专题摄影作品的艺术特色

  用镜头观察社会变迁:近代中国摄影师群体

  访评论家和摄影家白建春:坐在瞬间门槛上的思想者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