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书画摄影>书法评论>正文

卢鸿钢书法:化隶入楷 借草抒怀

2015-12-21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柯文辉 收藏

  中年书家卢鸿钢早年受教于丰子恺,大师辞世,则受业于其哲嗣丰一吟和沈定庵。两位长辈首重大道,立人为本,鄙薄以作品叩名利之门,超越得失,青灯继日,寒暑如一,淡然坦然,细水不枯涸,吸收沿途溪畔鲜活小珠大滴,勇于扬弃,变中含不变,不变中有变,践德临池,通过系列否定旧我,渐趋完善,步伐坚韧,把收获交付耕耘,谦诚似小学生,轻松活泼,忘却尘嚣,更无苦倦,让亲友艳羡,生命充盈。

  卢鸿钢阅读史书书论,向往浩似烟海的丰饶遗产,景仰前修若直面高山巨川,寒星明镜,发现己身渺小,有些体会表达不够明确,读到警句锦言,豁然开朗,上了一层石阶,添了一分勇气。清代倡导北碑的著名学者阮元说:“非尽百家之美不能成一人之奇;非取法最高之境不能开独运之域。 ”卢鸿钢说:“此为经验之谈。我从未想过达到最高之境,或集百人之美于一身,哪敢狂妄到不自量力的程度,但此论有助于放弃轻易成大家的幻想,人生苦短,勤奋治学就无愧一生,耳边警钟长鸣,鞭策太重要了。 ”他深知逆水行舟,东拼西凑成家立派是把泡沫当夜明珠。

  卢鸿钢久临《张猛龙碑》 ,将此碑笔法试写隶书体联语,下笔轻就飘忽不厚,吃纸甚浅;稍重又板结黑亮,缺乏灵动之姿。艺贵自然,陷入人为设计,总是事与愿违,想巧得笨,教训极多。尤其是对波磔(捺)的处理,“洽”“春”“人”的写法,一捺在提笔时,分寸要适当外露必僵直生硬;放松自流又疲软乏劲道,力度锐减,节奏不朗润,动势含糊;妙在有意无意之间起止合度,表情深涵,方耐寻味。

  卢鸿钢接近三国东吴《天发神谶碑》的法书“广平作梅花赋,少陵无海棠诗” ,仍多小篆成分,方笔,正方块造型,呼吸匀和,收放沉着,行锋速度不快不慢,穿插圆转处显示跟锐角有异,还算和谐,个别线条具婉秀的轻音乐味。

  其仿康有为体联语多数的字带点斜势,内敛多于张扬,溢出个人笔路。康有为自称从宋人陈抟作品受益,重隋前碑刻,轻视唐代楷书,实际从唐碑《千秋亭记》承受灵乳甚多。练习康体如刘海粟、萧娴两位先生元气淋漓,出笔壮美,晚年又陶醉《散氏盘》 《毛公鼎》 ,刘书向颜楷反刍,各有特色,后人从中可觅佳境而光大之。

  卢鸿钢之“高怀同霁月,雅量洽春风”“斯人皆寿,此福无边”“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等联,皆是楷书,化入了隶和较重的《张猛龙碑》风骨,阔厚矜重,粗划不浊,偶用细划不纤小,颇得虎气,若稍加伸展奔放,构成风格基调之一,尚有可为。卢鸿钢说:“六七年来我开始悟得养气十分重要,从作品格局、容量、基调、胆识、肯定美的睿智,都和气度不可分开。养气比读书更难,有巨大的消化功能并吸纳真正精神财富。不是从娱乐入手,要从精与博的结合去发愤苦读,补好欠缺的知识,积累充沛,气象宏伟,水到渠成。可惜背诵古代名著的童子功太差,但补课比瞎混好。只是跟良师缘浅,找不到路标和山脚,总是种瓜得豆。 ”

  当下书展十有八九是行草,但很多人把这个最难把握、需要大气磅礴的书体看得太容易。张旭、怀素皆是货真价实的“千岁爷” ,谁能超越这两位唐代狂草大师?有人说怀素不懂草书,此立论未免太苛刻。一些人行书笔路有章草风韵,结体近扁,结字左高于右,小斜得势,希望运毫慢些,吃纸深些,体现从容不迫的雍和大度,在草书规范之内求正确,就基础而言未见得不及隶篆。写书最忌不读帖,落笔想当然,信手乱画,心浮气躁,以读者不认识为得意。行草源于篆,抽时间练篆,搞清草书神釆何处来,正本清源,笔笔有依据。为识字,可看标准草书专著,然创作不能按标准千篇一律。卢鸿钢深知,双峰对峙,二水分流,到具备变化条件,允许有机化合,取得优势,方能杂不损纯。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