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书画摄影>书法评论>正文

中国书法艺术的继承与创新之路

2016-04-08 阅读: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王枫 收藏

  继承传统,开拓创新,一直是书法艺术追求的目标。中国书法之所以成为中国文化中一门独特的艺术种类,对世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既注重继承又能不断创新。

  临摹古帖是书法的入门之径

  人类的任何进步都是立足于前人基础之上的。作为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绚丽之花的书法艺术,是一个无数代人孜孜以求、不断探索、善于学习、巧于借鉴的过程及其结果。汉语成语“唐临晋帖”(唐人书法多临摹晋人范本,脱胎变化而成),俗语“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说的就是前人的经典不能不学。

  众所周知,临摹古代法帖是学习书法的第一步,是通过仿效先人书法而掌握书法技巧的入门技术。从古至今,书法的继承与创新都必须以写效、临摹为基础。临摹古代书法法帖是学习前人书法的必经之路和不断精进的有效手段,历代书法大家对临摹都非常重视。

  王羲之12岁经父亲传授笔法,“语以大纲,即有所悟”,先从卫夫人学习书法,之后博采众家之长,正书师法钟繇,草书师法张芝。钟繇以楷法之祖为人称道,而张芝则是我国第一位草书大家。王羲之以前辈大师为楷模虚心学习,最终做到了“真书胜钟,草故减张”、“增损古法,裁成今体”,开辟了书法艺术的一个新天地,被后人尊称为“书圣”。

  王献之临摹前人墨迹,受其父王羲之悉心指点,再加上长年累月的勤学苦练,他的书法也登堂入室,空前绝后。欧阳询“师法逸少”,继承了王羲之的清俊,融合了魏碑的锐利。虞世南师从智永,也是“二王”一脉,点画清舒。褚遂良前期作品受虞世南、欧阳询的书风影响,后又渐渐融入了“二王”的笔法特点书风,即“少则服膺虞监,长则祖述右军”,书风也由北碑的刚劲风格渐趋揉入了柔和婉约飘逸飞动的成分和意趣。可见,书法学习无不经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注重继承积累的过程。

  “临池学书,池水尽黑”高度概括了书法艺术注重临古、摹古,注重继承积累的文化传统。晋卫恒《四体书势》记载:“汉兴而有草书……弘农张伯英者,因而转精其巧。凡家之衣帛,必先书而后练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说的是汉代著名书法家张芝在水塘边上练习书法,天长日久,洗笔竟把整个水池洗黑了,后人称之为“墨池”。“墨池”成为了形容刻苦学习书法的专有名词,有时也作为书法的代称被广泛使用。而“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临池水墨”、“池边写字”、“临池作字,池水尽黑”、“临池学书,水为之黑”等现已几乎成了家喻户晓的成语。具有相关语义的汉语成语还有“笔秃千管”、“秃笔成冢”、“铁墨砚穿”、“墨磨万铤”、“楮成堆,墨成臼”、“墨池笔冢”、“伯英临池,师宜悬帐”、“二王古法”等,这些都是形容古人心慕手追刻苦学习书法的经典表达。

  推陈出新是书法的最高境界

  临古、摹古是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国书法的传统方法,但是,因袭、摹仿性的“继承”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继承,只停留于临写摹仿的书法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书法。真正的继承应该是拓展性的、创造性的继承。宋太祖时曾置御书院,书院成员都在学习王義之的字,以用于书写当时朝廷的各种文告敕令。这种字,体轻势弱,多呆板无神,了无高韵,人称“院体”。这一书法术语用以对书法风格的品评,一般含有贬意。“唐临晋帖”这一成语的语义现已经有了善临摹、少独创、墨守成规、不知推陈出新的语义,也含贬意。“步武羲献”(跟随、效法王羲之和王献之的书法)最是书法大忌。“依样画葫芦”、“画家习气”、“画虎刻鹄”等成语都是对一味模仿,没有创新做法鞭辟入里的批评。

  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独特的素材,对这种素材进行艺术加工,从而创造出独特的艺术形象的艺术。从甲骨文、金文演变为大篆、小篆、隶书,到东汉、魏晋时期,草书、楷书、行书诸体基本定型,“永字八法”、“八法六体”等成语记载和散发着中国书法字体艺术的魅力。成语“龙飞凤舞”、“飞文染翰”、“龙蛇飞动”、“笔走龙蛇”、“惊蛇入草”、“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鸾飘凤泊”、“鸾翔凤翥”、“笔断意连”、“笔外传神”、“笔意纵横”、“笔与神会”、“笔夺造化”、“笔如神助”、“笔头生花”、“行云流水”、“龙跳虎卧”、“蚕头燕尾”、“一波三折”、“龙跳虎卧”、“入木三分”、“兰亭醉墨”等,更是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中国书法的灵动神韵和极高的审美价值。

  用笔、用墨、结字、章法是中国书法的基本元素,每一个元素都可以注入书法家独特的理解和创新,再将它们有机组合,流畅书写,体现出每个字的外在形态之美以及作品整体上的布局章法之美。加之行笔流畅,飘逸飞扬,舒缓自然,意到笔到,能够使书法作品营造出独到的神韵。王羲之的法书《兰亭序》被后人盛赞为“天下第一行书”,这不仅是由于整幅作品精美绝伦,而且在于《兰亭序》的字字独具风采,同字异写更是变化无穷,其中20个“之”字无一雷同,“之字最多无一似”便是对王羲之这种超凡笔法的有力称赏。

  因此,书法的最高境界在于勇于探索、推陈出新,在于“别成新格”、“别成一家”、“别具风韵”,在于能够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汉语成语经过不断加工提炼,用简洁凝练的形式,如“苏黄米蔡”、“柳骨颜筋”,记述了自成一家、独步天下的书法家。

  “苏黄米蔡”,即“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的并称,此四人被认为是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柳骨颜筋”的“柳”、“颜”分别指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颜真卿。柳公权的书法棱角分明,稍显瘦削,以骨力遒健著称。颜真卿的书法用笔肥厚粗拙,金健洒脱。二人书法笔力像筋、骨那样挺劲有力,却又风格各自不同。“柳骨颜筋”是前人用并称形式对柳公权、颜真卿书法艺术的总结和评价,后又常用以形容某人书法筋骨强壮。

  四字格并称的成语除“苏黄米蔡”、“柳骨颜筋”外,还有“旭肥素瘦”、“不繇不羲”、“崔肥赵瘦”、“颠米秃素”、“颠旭醉素”、“颠张醉素”、“胡书肥,钟书瘦”、“欧蔡苏黄”、“欧褚颜柳”、“欧底赵面”、“欧肥褚瘦”、“欧虞褚薛”、“欧虞褚颜”、“欧虞柳薛”、“张颠素狂”、“钟王顾陆”、“钟王郗谢”、“钟王张索”、“钟张二王”等,这些并称的成语形式不仅凝练地记载了古代书法家的杰出贡献,更是意在褒奖和彰显书法家在书法艺术上独特而鲜明的个人风格以及流芳千古的美誉,同时也形成了汉语成语园地里一道奇特的语言景观。

  林语堂说:“中国书法最能代表中国的文化精神。”汉语成语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清晰深刻地反映了汉民族既重继承又重创新的文化精神。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