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特别关注>美文•艺象>正文

春运絮语•铁路的孩子没有乡愁

2016-02-14 阅读: 来源:今日头条 作者:胡建刚 收藏

  铁路的孩子没有乡愁,这是母亲15年前书信中写到的,那时候我只觉得母亲是想儿子时的埋怨,到今天才发现,这句话其实是母亲提前的预见。

  母亲出生于上世纪40年代,曾经家境富裕,在娘家受过较好教育,写得一手好字,能充分在字里行间表达自己的情感。正是基于这样的实力,才让母亲与身为铁路建设者的父亲在聚少离多的时空里保持着不断的情感联络,信笺为针,在时间和空间的轮轴里“摆荡”着绵长的思念。

  重要的是,母亲当年的预见居然成真了。

  15年来,我每天都看见南来北往的列车呼啸而过,开往故乡,或者开往异乡。15年来,乘坐火车的里程早可以绕地球一周,可是我始终与故乡接近,却一直没有机会靠近。每次列车员问我去哪里,故乡的名字在我嘴里总是百转千回终还是没有念出口。

  凌晨后的城市安静而空旷,唯独候车室里灯火通明,在冬夜温暖着那些即将出行还是即将归来的游子。电子屏上车次跳跃着,每天都有上百趟的车次在这里出现,无论看了多少遍,无论去接了多少人,很多车次都不会凝固在记忆中,转身遗忘。唯独开往故乡的列车,不用刻意想起,它所途经的地点和抵达故乡的时间了然于心。

  终于有一天坐上了回家的列车,车上飙出的都是“川普”和乡音, 恍惚中感觉自己站立在老家的门口。一路上,旅客上车下车,渐渐地“背篓”客增多了,乡音变浓了,相互变得热络起来,只要操着同一种腔调,瞬间都能聊上家常里短、邻里轶事。乡音就像一根纽带,串联起彼此的情感。世界很大,很多人外出故乡,就再也没有听见过乡音;世界很小,踏上开往故乡的列车,或许就遇见了多年未见的发小。

  车未到站,故乡的轮廓抢先映入你的眼帘。记忆中的沟沟壑壑一草一木,曾经发生过的一点一滴,瞬间涌入你的心房,熟悉中带着相当的陌生。时间之手带走了岁月的年轮,也改变了故乡的模样。记忆中的场景与看到的实景经过了15年的岁月洗礼而难以重合。比如家门口那口差点淹死我的池塘已然露出了塘泥;比如曾给我庇佑挡风避雨的老屋已然坍塌倒下,剩下了残垣断壁;曾经流着鼻涕胆怯怕生的玩伴如今牵着孩子站在我面前,这就是我离开15年后故乡呈现给我的真实。

  夜间的故乡静得能听见心跳,唯独不同的是如今的故乡总是被间歇而来的火车划破了宁静。有时候我宿命地以为我跟铁路有一种解不开的缘分,“铁二代”、学铁路专业,在铁路上长大,顺理成章进入铁路,其中有几次差点与“地方”接轨,都被父母及时“劝解”了回来。

  夜半起来,站在窗台上望着一列一列的火车亮着灯光闪耀而过,快速跑动中看不到任何真切的目标,只有一段光影一闪而过。在铁路没有改道前,只有爬上后山的小坡才能看到缓慢徐行的列车,周末无事孩子们还会去轨道旁拾捡从车厢里丢下的烟盒,旅客的脸庞也能清晰可见。

  在乡下饮料只有糖精的年代,感觉车厢桌面上花花绿绿的瓶罐装满了世间无数的美味。很多小伙伴就在铁道旁立下了要走出乡下的誓言,中途辍学去圆了一个不甚真切的梦,列车对他们而言是连接故乡和外界的一条时空隧道。

  坐上离开的火车,故乡所有的风景飞速地倒退出视线,像一部回放的电影。铁路的孩子没有乡愁,无论他们走向何方总是被一条铁轨所牵着,无论是回家还是远离,总逃离不开两条平行的钢轨。就像当年的父亲一样,铁道兵出生的父亲在铁道兵解散的时候就分到了铁路,一路修建福厦线、成昆线、武汉长江大桥最后退休回家。一条渐进的铁路,一路的肆意流浪。铁路的孩子没有乡愁,这话对我而言其实是男儿志在四方的鼓励,母亲希望远在他乡的孩子不要把乡愁变成了哀愁,一路快乐前行。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