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音乐舞蹈>舞蹈评论>正文

传统文化及现代意识下的气韵之舞

2018-06-01 阅读: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刘茜 收藏

《长恨歌》剧照

  北京舞蹈学院创意学院院长、教授,著名舞蹈编导万素是一位有“自身独特舞蹈体系”的舞蹈家,因其作品总是力求有所突破,也不免有时遭受争议,形成了具有鲜明创作特点的“这一个”。5月26日,南京艺术学院中国当代舞剧研究中心举行万素舞剧创作研讨会。会议不光聚焦了万素舞蹈作品的内容呈现、技术技巧、艺术特色,更从这样的显著个例来思索其对整个舞坛的启发意义。中国当代舞剧研究中心持续促进舞蹈艺术交流发展的工作也受到与会者高度评价。

《长恨歌》剧照

“以人民为中心”语境中的编舞

  万素从事舞蹈创作已超25年,舞剧有《精卫》《唐琬》《长恨歌》等,近10年的大型创作有《热贡神韵》《乡愁》《在那遥远的地方——推进走来》《昨日留言》《悠然情韵》《国风》等多部。其创作数量多、内容丰富、纵贯古今,且在形式上求新求变,综合运用古典舞、民族民间舞、现代舞多个舞种。

  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院长、中国当代舞剧研究中心主任于平是追踪研究万素作品最早的人,对她的创作脉络把握清晰。于平认为她是在主流编舞中的独立的人,“总想用充分的言说,来昭示自己的坦白。在别人的命题中开掘出自己的人生题旨。以不变应万变,积小成为大成。”他对比近三年和以往作品,发现万素近三年舞蹈创作进一步突出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旨归,尤其是《“话说”南泥湾》《长征》《人间情味》三部作品鲜明体现了这一点。这一论断,万素本人表示认可。

  也有其他专家看到了万素作品的“主流性”。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许锐认为,她的作品内容是主流的,是对传统文化和主旋律的表达,比如《国风》等,但在创作手法上特立独行,使用了大量的后现代艺术创作方法。

  有专家表示《“话说”南泥湾》旨在传递优秀的民族精神,编导提取翻土地、挑扁担等动作元素,加以丰富与变化,表现了南泥湾军民不畏困苦的坚强、执着的信念与南泥湾精神。

《人间情味》剧照

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碰撞融合

  专家聚焦了万素的“创造性”。对这一特点,条分缕析——在万素的创作中试图尝试着用各种艺术的样式叠加到舞台创作中,例如“影像”“文字”等等。

  《长征》中民间舞元素的巧妙使用取代了文字或是舞美场景,形象直观地描绘出红军长征的地理路线图,用强悍的形式魅力为“长征”注入了新的召唤力量。

  “万素作品中的时间,不参与它的叙事本身。情境中的空间,又是高度的抽象的。通过对典型的动作要素来提取实现。这到底是走经典叙事的路子,还是后经典叙事的路子?”时空的特殊处理令《舞蹈》杂志执行副主编张萍印象深刻。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刘炼也认为万素的舞蹈作品在叙事话语上能够别出心裁:“改变既定风格,大胆而前卫。”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员茅慧说《国风》带来了迷人的思考,表现在“灵巧和意境”,引发新的舞蹈经验。

  《人间情味》是万素与丰子恺的一次跨越时空的交流,编导没有讲述长故事,而是提炼漫画角色的形象,加以夸张的动作和戏剧化的表情,使得作品更添了几分真情与拙趣。

  万素如何做到了“舞蹈语言的转换”?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副院长许薇分析其中原因:从民间舞、古典舞到芭蕾舞再到现代舞,从学生到演员再到编导,丰富的舞蹈经验给了万素更广阔的视野,让她能更好地在编创过程中抛开舞蹈外在形态,突出舞蹈本质内核,不对某一动作进行解构或重复,而是把握元素,在细节上微调。

“创作就是一个

生命的诞生繁衍”

  “万素有很多标签:单纯、可爱、奇特。”万素的作品折射出了她的人文关怀,喜欢塑造一些极其普通的人。许锐认为,她为中国当代舞蹈提供了一个多样化的可能,有一种难得的坚持。于平形容,万素是“以身体研究来驱动创作,通过创作来体现对心灵的不断探索”。

  在研讨会上,万素表示自己是在创作上获得快乐、游走自由的人。她将创作的条件概括为“缘、原、圆”,“缘”即随缘看到创作的机会,创作之缘就是创作的空间;“原”是作品创作的规律原理和元素;“圆”即创作方法,有形式支撑创作者的表达。通过各种元素构建组织编列,达到变易的效果。创作追求气韵美。在创作时,她秉承诚实、单纯,不断提醒自己要“做什么”,追问“怎么做”。她视创作如生命,所以,看她的作品可了解她的为人,“风格即人,艺品即人”。

 

  延伸阅读:

  黄豆豆:一生太短,我愿把一生献给舞蹈

  舞蹈创作,好看还是深刻?

  从“荷花杯”看中国古典舞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