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音乐舞蹈>舞蹈评论>正文

舞剧《草原英雄小姐妹》:用昨天的故事,舞出今天的英雄赞歌

2018-07-17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乔燕冰 收藏

  今天的舞蹈如何演绎昨天的英雄故事?这是内蒙古艺术学院以上世纪60年代“草原英雄小姐妹”真实事迹为蓝本创作的舞剧《草原英雄小姐妹》面临的问题,且细数这里还包含多个层面,比如随时代发展价值观的认同问题,传统蒙古族舞蹈走向现代问题,主旋律现实题材创作问题等等。而当层层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巧妙破解,这部剧不仅收获了业界口碑,也得到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大型舞台剧滚动资助项目的青睐,成为本年度入围该项目资助诸作品中唯一一部由高校完成的创作。日前在京召开的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大型舞台剧滚动资助项目民族舞剧《草原英雄小姐妹》专家研讨会上,该剧的主题思想、艺术价值、文化内涵、编排设计、艺术表现以及音乐舞美等诸多方面可圈可点之处,以及仍可提升的空间,在与会专家全方位审视中愈发清晰,也为当下舞剧创作提供颇多启示。

用“课堂”无缝对接两个时代

  上学路上,家长们对孩子百般呵护。爷爷拎着书包,把宠爱的孙女背到学校。这时,上课铃声响起,教室里传来《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歌声,这熟悉的歌声,令爷爷心潮起伏、思绪万千,仿佛回到了上世纪60年代那段难忘的岁月……

  由赵明担任总导演、三宝作曲、内蒙古艺术学院演出的舞剧《草原英雄小姐妹》 ,运用现实的课堂结构全剧,以当代视角与多重空间的表现手法,穿越时空,让当代小学生与上世纪60年代的小姐妹心灵碰撞,情感交流。面对50多年来已经有动画、电影、歌剧、交响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演绎过的“草原英雄小姐妹”这一老题材的创作挑战,该剧全新的破题方式尤获专家们的一致认可,让那个曾经的年代与当下时空无缝对接,悄然相融,也就顺理成章地让昨天的英雄走进今天人的视野。并且,用两节课切分上下两幕,在利于叙事的同时也赋予舞剧“课堂”的象征意味。

  “从这个舞剧当中看到了强烈的时代符号、民族符号、英雄情节和视听的审美。它最大的价值是具有时代性的精神培育和创造力量。 ”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歌舞团一级导演、副团长李福祥感叹,这样的创作在当下社会格外具有时代价值和深远意义,给人以心灵的撞击。同时,该剧还有一个重要价值在于,与过去创作往往是编导走进故事不同,该创作是人物的事迹走进了编导,且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让作品不仅仅囿于小姐妹的故事,而是走进了今天的时代,今天的人心。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政治工作部文艺创作室一级导演谢克用“了不起”来评价该剧主题的选择和呈现。他指出,一个有希望有前途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该剧是今天的人回望昨天的英雄,没有唱高调,而是通过丰富的艺术手段娓娓道来一个大道理:“公家的羊一只都不能少” ,就是这么淳朴,就像今天在高原和大漠的战士解释什么是“忠诚”这两个字一样——守在那里,这就是他们对人民对国家的忠诚。

创造了“熟悉的陌生”

  从舞剧中爷爷、孙女、家长、小学生等当代人卡通风格的舞蹈动作,到由马头、马尾和牧民组合成一架马车形的浪漫马舞创意;从“萌萌哒”的群羊造型设计,到灯舞、摔跤舞的典型民族舞蹈语言使用,该剧在传统民族舞蹈语汇的基础上,巧妙地融入当代舞蹈元素,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结合中,让浓浓的民族风中散发出新鲜的时尚气息,其创作手法令专家们赞不绝口,并已成为一些专家的教学范本。

  “现在有很多作品往往是语言复杂,手段贫乏,语言复杂到看不懂听不懂,手段贫乏到视觉只能坚持两分钟立刻就疲劳。 ”谢克指出,该剧正好是相反,语言非常简略,大家都能看得懂,且准确生动,手段非常丰富,艺术表现变幻多端,信息量大,几乎几十秒钟内就会有视觉上的大变化,观赏性很强。正如将多个蒙古族符号集结起来的马舞,“它创造了‘熟悉的陌生’ ,不像现在有很多舞蹈编导,把各种各样的一堆动作都填进去,生怕不丰富,结果看完后就是一通形体的乱折腾,记不住要表达什么,也没有凝聚起情感,更没有形成语言。 ”谢克同时指出,该剧的叙述与展示结合得非常巧妙,其中从人物过渡到偶,从偶过渡到人,从人到羊,从羊到人,从昨天到今天,从今天到昨天,从此刻到彼刻,从彼刻到此刻,这些跳出跳进都非常清晰,体现出极为难得的创新性。

  北京舞蹈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王欣也感叹,“当下每年会产出大量舞剧,我们往往会对一些舞段的舞蹈失去了判断能力,大量的雷同和相似,可能名字一换,舞段没有太大变化,但这部舞剧让人印象非常深刻,语汇特色非常明显。如果一个舞剧中有一个舞段让人印象深刻就不错了,而这个剧每个舞段都能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这在当前舞剧创作当中非常难得,并且因为有了蒙古族语汇的加入,更使蒙古族的民族舞语汇的舞剧成为很有特色的文化标签。 ”

期待一份蒙古族文化的艺术大餐

  作为“内蒙古自治区十大文化符号”之一,草原英雄小姐妹已成为蒙古族这个马背上的民族的精神象征,这也意味着具有地域民族文化辨识度的艺术呈现是讲好故事要解决的课题,这同时也是所有民族题材艺术创作共同面临的命题。该剧对蒙古族舞蹈语言的运用,典型文化符号的使用等努力,获得专家颇多认同,但也令专家依然有不满足之处。

  “蒙古族舞蹈本身的舞蹈语言已经非常丰富了,不需要扩展,而应考虑怎样去寻根,它本身的语言逻辑和语言动势就已经赋予了很多文化内涵。 ”从事民族舞蹈教学的中央民族大学舞蹈教研室主任马啸对该剧运用时空穿越手段,表现现代与民族舞蹈相交融的创作殊为肯定,但她对民族舞蹈的“浓度”并未满足。“面对内蒙古这样的专属区域性民族文化,我更希望的是对文化根的一种保护性使用,做民族艺术创作时一定要保证其文化的特征,这是我们的情怀,因为这样的作品将被视作蒙古族文化的一个标兵,如果这个部分被撼动、支解或同质化了,我会觉得很悲哀。 ”

  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郭伟国也指出,虽然该剧由著名作曲家三宝亲自操刀的音乐创作很专业,很上档次,但他依然觉得蒙古族音乐的原始性不够,音乐文化的历史性不够。“除了马头琴以外,如果能将四胡、口弦琴、胡毕斯等丰富的蒙古族的器乐与交响乐队相结合,舞台表现和听觉都会很丰富,就会实实在在更具体了,这将真正给予观众一份文化大餐、艺术大餐。 ”

 

  延伸阅读:

  舞剧《金蝉塑与糖人宝》 :制造一场“老北京”之梦

  民族舞剧《唐卡》:民族传统文化的艺术传达

  观吴蓓舞剧《北京人》有感:一曲女性命运的高歌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