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音乐舞蹈>音乐评论>正文

《如果当时2020》:传统文化魅力呈现的全新范本

2021-03-04 阅读: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刘程程 收藏

  (点击本页标题下方的“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查看网络文章,链接为:http://www.cssn.cn/ysx/ysx_ycjx/202102/t20210203_5309721.shtml

 

  近日,网易云音乐与新华社联合出品的流行歌曲《如果当时2020》火遍全网。该曲上线于2020年11月11日零点,在上线后的20小时内,迅速占据了网易云音乐数据榜、热歌榜、飙升榜、人气榜及云贝热推榜的TOP1。早在2009年,独立音乐人许嵩发表作品《如果当时》,因其用词唯美、曲调婉转深受歌迷好评,《如果当时2020》则是此作品的进阶版,也是综艺《不曾遗忘的符号》的演唱曲目之一。在歌曲的评论区,歌迷们回忆青春、重温经典、力赞新作等言论,无疑是评判这首新作的最佳“晴雨表”,也验证了古典与流行相结合的成功。这种传统经典与现代流行之间跨越时空的对话交流,为当下流行乐坛的创作和发展提供了全新范本。

许嵩 朱婷婷《如果当时2020》(视频来源:优酷)

  加强传统文化的转化创新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很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印象是“刻板”“僵化”,并不以为意。反而对西洋文化推崇备至、心向往之。这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以致其趋于“失语”状态。

  创新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原动力,对传统文化而言,转化创新是必由之路。当下,新媒体网络迅速崛起,信息化的快捷、便利为文化传输创造了优越的条件。抖音、快手、哔哩哔哩等短视频平台成为人们消磨碎片化时间的载体,也成为非遗、古风音乐等以传统文化为依托要素的输出要道。因此,站在历史转型期的十字路口,传统文化如何转化创新、扩大生存空间是亟待思考的问题。

  《如果当时2020》由许嵩与青年黄梅戏演员朱婷婷合力打造,在旧作基础上,融合了传统的黄梅戏元素。该曲将传统戏曲与现代流行进行耦合,是一种兼容古典唱腔与流行元素的新尝试,不仅强化了年轻人对黄梅戏的好奇和认知,还打破传统与流行二元对立的结构框架,为传统文化的创新方式提出借鉴与参考。

  近年来,传统文化元素愈发受到年轻人的喜爱。如改良汉服、改良旗袍等传统元素服饰占据着不少女性的衣橱,中国风歌曲、古风歌曲也成功吸引着年轻听众,网罗了一众粉丝群体。年轻群体的不断扩大,为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图片来源:影像中国,摄影:夏华生)

  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坚守

  文化是民族之源,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回溯历史的长河,中华文化历经数千年的拣选、锤炼,深蕴着古老中国的人文精神,传承着中华民族的血脉与基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京剧、黄梅戏等传统戏曲艺术皆具有不可被遮蔽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从晚清“开眼看世界”到新中国成立,可以预见民族复兴之路的曲折漫长与光明前程。其中,必不可少的是传统文化的助力加持。盲目学习西方、借鉴西方,将“西洋文化”奉为圭臬的思想,早已被历史辩证的拣选。因此,以本土文化为中心载体,走自主创新的发展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因素。

  《如果当时2020》等歌曲的火热是文化出圈的魅力呈现。歌曲长期存在霸榜现象,不单是因为曲调优美、怀旧心理,更涵盖了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支持。流行与传统的碰撞,唤醒了年轻群体的文化基因,激发了他们内心深处对传统文化魅力的渴求与向往。

  在《不曾遗忘的符号》系列中,张一山与孙萍的京剧版《声声慢》也颇受赞赏。该歌曲集古典诗词、流行歌曲及京剧元素为一体,为京剧艺术的传承开启了全新的窗口。与此同时,粉丝经济的产生和现代传媒手段的输出,为传统文化的推介创造了优越条件,扩容了传统文化艺术的生产空间和生存空间。

张一山 孙萍《声声慢》(视频来源:优酷)

  助力国际传播 增强文化自信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作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内核,传统文化的蓬勃发展为其他领域提供着绵延不绝的原动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重新建构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市场是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的最佳砝码。

  众所周知,李子柒是近几年崛起的网络视频红人,她以乡土中国为故事依托,以传统耕作方式介入,运用前卫新潮的传播媒介,把传统文化和田园生活拍成视频上传网络,在国际网站上掀起中国文化热潮。李子柒开辟了中国文化传输的新路径,让中国传统文化获得广泛的国际认同,增强了国人的文化自信。

  许嵩、张一山等明星倡导的“传统文化回流”和李子柒等网络红人掀起的“传统文化风暴”,引发了青少年群体的不断关注。在他们的成长历程中,注入了传统理念的文化基因。同时,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聚焦,也饱含着他们朴素行为下所蕴含的家国情怀。

  经历过“文化失语”的焦虑,如何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如何进行传统文化的“本土化”传承,还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文中视频及图片已注明来源,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刘程程,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

 

  延伸阅读:

  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孩子心田发芽

  时尚之美让传统文化破壁出圈(张凡)

  古老文化在综艺节目中花样呈现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