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影视评论>电视评论>正文

轻喜剧为社会带来疗愈力量(桂琳)

2023-12-21 阅读: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桂琳 收藏

以喜剧方式消解焦虑 用温情善意抚慰观众

轻喜剧为社会带来疗愈力量

说起看电视,年轻观众与中老年观众对作品类型的喜好,通常存在很大差别。可前段时间在央视八套播出的都市生活轻喜剧《小满生活》,却受到老中青不同年龄段观众的喜爱。播出期间,该剧收视峰值全程“破2”;播出结束,一些年轻人又继续二刷。

这种现象并非孤例。从描绘贫嘴张大民幸福生活的《没事偷着乐》,到塑造模范夫妻形象的《父母爱情》,再到讲述笑中带泪的爱情、友情、亲情故事的《爱情神话》,这些作品在展现各个时代的问题和困境的同时,也用轻喜剧的方式软化了生活的棱角,让不同年龄的观众都看得十分轻松。

这种以轻喜剧书写生活的方式,早在张爱玲的《封锁》《太太万岁》等作品中就已经出现。作家以一种轻松诙谐的情调耐心地描摹都市人生活的真实面貌,呈现其中的市民趣味,尽显她对日常生活的看重以及与普通人的共情。这种轻喜剧的创作风格,后来被很多创作者继承下来,成就了一部又一部让观众难忘的佳作。

轻喜剧引人发笑,关键在“轻”字。它常常以生动的台词、演员略带夸张的动作表情、轻松愉快的配乐作为弱化悲剧情绪的手段。轻喜剧中的主人公接近正剧中的普通人,其性格有可笑夸张的一面,但本质善良;轻喜剧对于社会问题和人物缺陷的讽刺也较为温和,结局往往温馨、圆满。与传统喜剧大尺度的夸张、变形相比,轻喜剧具有更接地气、更生活化的特点。

目前,现实题材剧已经成为行业主流。既然是现实题材,就不能回避现实社会中的矛盾和人生困境,但若滑入过度铺排渲染问题和矛盾的“灰度空间”,作品的调子就会过于低沉。这是很多创作者面临的两难挑战。

轻喜剧为现实题材创作找到了一个突破口。用轻喜剧的方式呈现现实题材,能以轻松化解沉重,能将现实题材所涉及的各种社会矛盾、人生困境以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呈现,既展现了矛盾和冲突,又不放大矛盾、渲染焦虑,更重要的是,演员幽默的表演方式,体现的是与生活和解的态度。就像《小满生活》,叶逸凡与何嘉如夫妻和美但也麻烦不断,田甜与老公因生活态度产生差异面临婚姻危机,陈立的女儿因没有本地户口而不得不回老家上学……剧中关于家庭、事业、婚姻、情感、隔辈带娃的冲突,既紧贴现实,又引人深思。但面对种种矛盾,作品选择让压力消释在家人的支持、爱人的理解、朋友的关怀之中,将生活的暖流注入观众心中,轻巧输出着“小满胜万全”的生活观。

以“小人物”形象塑造作为重点的基层叙事,一直是中国文艺创作的优良传统。轻喜剧十分有利于塑造“小人物”形象。有别于传统喜剧中常见的丑角,轻喜剧中的人物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相似,他们往往都是有一定缺陷的好人,作品展现出的滑稽可笑只是人物性格中的某一个侧面。比如,《漫长的季节》中,三个侦探都是“小人物”,作品不仅围绕他们制造了很多喜剧笑点,还围绕他们将丰富的父子情、夫妻情、恋人情、姐弟情、工友情等细腻地描绘出来。还有《疯狂的石头》中的下岗工人、《平原上的夏洛克》中的农民、《我在他乡挺好的》中到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这些身上有各种缺陷的“小人物”形象,都是通过轻喜剧的方式塑造出来的。正是通过这些有缺点不完美的人物形象,才成功演绎出现实生活中普通人之间的故事,才引起观众的共鸣和共情。

总之,工作生活压力很大的现代人,需要轻松的娱乐内容作为神经的“松弛剂”。作为一种以满足观众减压放松需求、迎合社会大众审美趣味的艺术形式,轻喜剧以喜剧方式消解焦虑,用温情善意抚慰观众,并在娓娓道来的情景故事中,净化和提升观众对生活的认知和审美情趣,为社会带来一种疗愈力量。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能够激励观众的一定是乐观与勇气,能够让观众感动的也一定是温情和善意,所以充满温情的高质量轻喜剧永远有旺盛的生命力。


(作者:桂琳,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教授)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用理想性的浓情抚慰大都市人心(桂琳)

真正的网络剧应具备新媒介带来的新特质(桂琳)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