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影视评论>电视评论>正文

张德祥评《装台》:现实题材剧的新高度

2021-02-18 阅读: 来源:“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作者:张德祥 收藏

  (点击本页标题下方的“来源:‘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查看网络报道,链接为: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art_id=9106777184267317786&item_id=9106777184267317786&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

 

《装台》启示录:现实题材剧的新高度

  33集电视剧《装台》在央视热播收官,余音绕梁,意犹未尽,就像剧中那《人面桃花》一样,曲终人不散,令人沉浸于舞台内外的命运交集与人生况味中,思索着生活的真谛。

  可以说,《装台》是一部冒着生活热气、洋溢着市井风俗的“世态”电视剧,是现实生活馈赠给电视剧的一部有艺术生命力的作品,对当前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具有启示意义。

  启示一 让生活本身的力量推动情节

  《装台》很“抓”人,剧情有吸引力,但与那些刻意营造强情节和快节奏的情节剧不同,这里没有预设的悬念,也没有什么要揭开的疑案,情节发展就像生活本身的节奏一样,按部就班,顺其自然,日复一日,波澜不惊,但生活本身一步步向前推演着自己的逻辑,显示着人物的命运。

  落生到这世上的人都是要活下去的,以顺子为班头的这一帮“装台”农民工也是要活下去的。生活,就是为生存而干活。那么,这些为戏剧演出“装台”的长年在幕后忙碌的小人物是如何生存的?他们不是戏剧的“角儿”,却是这部电视剧聚焦的人物,他们随戏剧演出而需要,而生存。这是一个很少被社会了解的职业,但这些人却生存于市井社会之中,是社会的一分子,也就有了自己的命运。

  顺子的三轮车无意中碰了一下蔡素芬,这就碰出了后面的情缘,墩墩看了一眼“手枪”就结成了后来的姻缘,这些细节看似偶然,实则自然,都是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事,是生活本身推着这些人物跌跌撞撞往前走,情节就被生活所推动。虽然每个装台人都有梦想、有热望,但明天是个未知数,是否有活干,有饭吃,都是未知,这也许是最大的悬念。这部剧的魅力之一就来源于这种最富有魅力的生活悬念:奋斗着,期待着,追赶着生活的脚步,你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但你不能停步。这就是不向生活认怂。

  电视剧质量的提升,在于去模式化、去套路化,去设计化,少一些过于戏剧化的人为设计,多一些生活的烟火味道,用生活本身的力量推动剧情而不是人为地去拉动剧情。《装台》的叙事比较传统,没有复杂的时空交错手法,而是像糖葫芦串一样,前一个故事引出后一个故事,情节链富有生活的时序性逻辑,因而显得真实。而许多剧,过于花哨的叙事手法和超常规的技术手段运用常常成为获取生活真实的障碍,本色的生活不需要炫技叙述,就像一个正常的人走路不需要踩高跷一样。

  启示二 让情节成就性格特征

  情节是命运的展开,命运决定于性格。对于艺术创作来说,要在情节的一步步发展中铺展人物命运,在命运中揭示性格。人们知道,并不是所有的花朵都能结果,不能成就人物性格的情节,就像不结果的花朵一样,虽然好看,但花儿开败了却一无所有。情节就像繁花,人物才是果实。

  这些年来,电视剧创作在情节的繁复曲折、跌宕起伏上没少下功夫,看起来很热闹,但成就的人物性格并不多见。《装台》不同于那些套路化的情节剧,而是把功夫下在了人物形象塑造上,塑造出了几个性格鲜明、形象鲜活的人物,刁大顺、刁菊花、蔡素芬、铁主任、大雀儿、墩墩等,这些人物都成了《装台》里的“角儿”,就是这部电视剧艺术上的成功。

  这些人物都是最底层的人,靠卖体力为生。生活是比过去好了,但这些农民工还在为过上好日子而奔波,他们相信好日子在后头,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实现。“生活虐我千遍万遍,我待生活如初恋”,永远对明天充满希望,希望是人生的灯塔。

  艺术要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就要聚焦他们的日常生存,从他们的生存行为中看他们的情感、愿望与品质。艺术要反映人民,就必须写出一个一个具体的人的情感、爱恨、内心的冲突与挣扎,一句话,写出他们真实的鲜活的生命个性。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装台》为中国电视剧人物画廊中增添了一位或两位典型人物。说一位就是顺子,说两位就是刁顺子和他的女儿刁菊花。这对父女,脾气秉性迥异。顺子为人处世凭良心。他能够成为装台班头,是因为他正派、义气、有担当,心底坦荡,行事磊落,人立于信,所以兄弟们都服他。这是当今社会的稀缺品质和性格,给人一种久违了的信赖感与亲和感,这个人物令人信服,要不然蔡素芬也不会留在他身边。

  恰恰是这样一个富有亲和感的人养了一个满身戾气的女儿菊花,她认为是父亲撵走了母亲,怨恨他,仇恨他爱的女人蔡素芬,由于从小被母亲抛弃,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心里充满怨气,生怕再失去父亲,因而表现出来歇斯底里,颐指气使,甚至任性妄为。不会表达善意,即使是对父亲和妹妹的关心也是用“骂”来表达,这个有着心理创伤的孩子也称得上是一个典型,是新的“伤痕”人物。

  《装台》有这两个“角儿”,就是一台值得品味的好戏。

  启示三 让地域文化成为作品的有机营养

  有人把《装台》称作“陕派”电视剧,那是因为这部剧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从一方水土中生长出来的瓜果自有其气候的信息,也只有真正从一方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艺术作品才具有地方文化的气息。

  《装台》写的是秦腔剧团一帮装台民工,土生土长的关中人,活在关中文化环境中,自然带有文化胎记。该剧没有为了追求“全球化”而有意识淡化这种文化胎记,相反,如实地把这些人物放在客观的真实环境中,展现他们的生活场景、风俗、文化。无论是秦腔、碗碗腔、眉户剧等秦地剧种的深情声腔,还是那带有浓厚关中口音的普通话,无论是裤带面、羊肉泡等关中特有的饮食习惯,还是刁家村、张家堡的乡风民俗,都与情节推进有机地融为一体,构成人物精神世界的文化营养,从而使《装台》具有了鲜明的地方文化印记,也就形成了陕派风格。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电视剧出现过诸多地方流派,如京派、海派、粤派、川派、陕派等,就像地方的剧种一样各有风姿又独具神韵。后来电视剧创作逐渐淡化了这种地方文化特色,很难说这是一种进步。实际上,有生命的艺术作品都离不开文化之根,因为有生命的艺术作品都是从文化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没有文化之根一定是“制作”出来的产品,假花可以乱真,其与真花的唯一区别是没有生命,而艺术是有生命的,唯其有生命才有气韵,才能生动。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电视剧创作还是应当注重对地方文化营养的吸收,应当把艺术之根扎到文化之中。当然,也有另一种情况,为了显示作品的地方特色,把地方文化符号当作标签贴上去,极不自然,很不和谐,甚至成为赘疣,是不可取的。真正的地方流派,是作品体现出来的地方文化的风韵、神采和力量而不是标签。

  《装台》是现实题材剧的新高度,该剧的热播得益于实力派演员的精准演绎,原著小说的精彩故事,电视剧创作者专业的改编,以及制作团队的精心打磨。一群有血有肉的小人物跃然荧屏,他们的酸甜苦辣被真实自然地呈现了出来,剧终人不散,该剧塑造的人物形象和生活情节依然值得人们回味……

 

  (作者:张德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张德祥专页

  《跨过鸭绿江》:大历史观下的英雄史诗(张德祥)

  工业题材电视剧大有作为:品电视剧《山海蓝图》等(张德祥)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