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影视评论>电影评论>正文

从IP电影看IP利用模式的突破

2016-03-22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郑璇玉 博晶华 收藏

  2014年以来, 《何以笙箫默》 《盗墓笔记》 《鬼吹灯》等改编自网络小说的电影的热映,以及各大影视公司抢购明星IP的“圈地运动” ,将“IP”以及IP电影这个概念推到了公众面前。

  众所周知,舞蹈、小说、漫画、戏剧等作品是电影重要的灵感来源,购买这些作品的著作权进行改编与摄制一直是创作电影的常用手段之一。另外,经典的文学艺术作品也一直是改编电影的重要素材,我们不妨将这些来源称为“传统IP电影来源” (以下称传统IP) ,改编自这种素材的电影,我们称之为“传统IP电影” (以下称传统IP电影) 。与之相对的,拥有大批粉丝的流行网络小说、歌曲等素材,我们不妨将其称为“新IP电影来源” (以下称新IP) ,改编自这种素材的电影,我们称之为“新IP电影” (以下称新IP电影) 。

  传统IP电影与新IP电影的区别主要有两点。第一是传统IP电影更注重作品内容,新IP电影更注重作品的影响力。第二是二者利用模式上的不同。对传统IP进行的改编演绎活动,是以电影为中心。是制片人为了创作一部好电影而寻求好的IP。而对新IP进行的一系列演绎活动以“IP”本身为中心,电影可能只是为扩大IP影响力进行的系列活动中的一环,电影质量好坏并不那么重要,而能否吸引更多粉丝、进一步挖掘IP价值才是重要的。

  新型IP电影的发展轨迹

  与大众认知不同,国产电影界的“IP元年”不是2014年,也不是2015年,而是2001年。那年,第一部由同名网络小说改编的电影《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上映,可惜的是电影虽然重现了小说的内容,却并未能展现小说的精彩之处,结果自然没能像小说一样获得商业上的成功。10年后,另一部改编自同名网络小说的小成本电影《失恋33天》成为了国产电影中的黑马,以890万的成本收获3 . 57亿票房。商业上的巨大成功使国产电影的投资人开始关注以流行文化、网络文化为内核的新IP。越来越多的新IP被改编成电影。而新IP确实不负众望,不少新IP电影成为票房赢家,为投资人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回报。

  从2011年到2015年这5年时间里,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电影人在新IP的选择上作出了诸多尝试,在改编电影中,由新IP改编而来的电影比例在逐年增加。在改编自网络小说的《失恋33天》大火之后, 2012年的《搜索》带有一丝试水的意味。 《搜索》改编自网络小说,讲述的是“人肉搜索”这样一个网络热点话题。原著《请你原谅我》是唯一入选“鲁迅文学奖”的网络小说,是一部被“主流文学”所承认的作品。 《搜索》更像是披着新IP皮囊的旧IP——有着新IP的传播途径,但是它的内容和对它的利用方式都是传统的。

  2013年,郭敬明和它的《小时代》为IP利用方式带来了新的思路。 《小时代》最初连载在杂志上,后来集结成书。虽然小说本身并非主要依靠网络传播,但网络对《小时代》的推广与后续利用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助推作用。作者郭敬明对《小时代》的经营方式也更符合我们所讨论的“新IP”的利用模式——以作者与小说本身为中心,不断吸引粉丝,利用粉丝的购买力作为保险阀,将作品改编为漫画、电影、游戏等多种形式,扩大影响力,吸引更多的粉丝,获得更大的影响力与利润。郭敬明既是小说的作者,又是电影的导演,并担任了同名游戏的监制,在《小时代》这个超级IP的培育与利用过程中,原作者占据了绝对的核心地位。 《小时代》自带的庞大粉丝群体与话题效应让郭敬明作为一个新人导演拿下了4 . 88亿票房。它成功的原因不仅是选择了《小时代》这样一部新IP作为素材,还有这种全新的IP利用模式。

  2014年,也许是受到了《小时代》的成功的鼓舞,中国电影人在IP的选择与利用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爸爸去哪儿》 。与其说电影版《爸爸去哪儿》改编自同名电视真人秀节目,不如说它把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从电视机搬到了电影院的大银幕上。虽然这部“非典型”电影招致了很多电影界人士的批评,但它对《爸爸去哪儿》真人秀这部明星IP的利用是成功的。作为这个国内真人秀节目的版权所有人,湖南电视台对《爸爸去哪儿》的运营与《小时代》的IP培育方式有相似之处——以作者为中心,利用IP的影响力和粉丝基础,进行电影、游戏等全产业链的开发,以寻求IP的最大价值。

  除了将电视真人秀搬上银幕,另一种对IP的新型利用方式也出现在2014年,那就是将歌词改编为电影。《同桌的你》是一首承载着“80后”与“90后”青春回忆的老歌,它诞生的时候互联网尚未普及,自然也称不上网络流行音乐,它讲述的故事也非常简单。为了使电影内容丰满,同名电影增加了很多情节,改动幅度之大,相当于以歌曲为灵感来源,写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新”体现在电影创作团队对歌曲IP的利用方式上——不再高度依赖作品的内容,转而利用作品传递出来的情怀,通过引起共鸣来吸引观众。这与电影《小时代》利用原作小说的粉丝基础保证票房是相似的。

  有趣的是, 2014年另一部引人注目的明星IP电影《后会无期》却是一部原创电影。利用青春情怀与作者影响力的IP电影《小时代》尚且有原作小说支撑,同样卖情怀与作者影响力的《后会无期》干脆抛弃了原作,使IP电影跳出了“改编电影”的范围。 《后会无期》电影自己就是一部新IP,它符合《爸爸去哪儿》 《小时代》等新IP的典型成长路径——作者为中心,利用作品影响力与粉丝购买力,多渠道开发,网络营销……

  2015年是新IP电影井喷的一年。改编自网络小说《鬼吹灯》的《寻龙诀》与改编自网络剧的《煎饼侠》成功进入国产电影内地票房收入前十名。 《何以笙箫默》 《鬼吹灯之九层妖塔》 《栀子花开2015》等网络小说改编电影尽管评价不高,却也取得了不错的票房。这可能是网络流行文化作品在电影界存在感最强的一年。在进入票房收入前十的四部改编电影中,一半改编自网络连载作品,票房收入前30名的电影中,共有7部改编自网络连载作品,作品类型包括小说、剧集与漫画。电影投资方对新IP的利用已经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模式,选取热门的流行文化作品,利用其影响力进行全产业链开发的IP运营模式已经成熟。

  新IP的类型

  为了利用潜在的粉丝,新IP的类型也逐渐走向多元化。近年来涌现出的新IP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第一,网络小说。最初出现也是最常见的新IP类型就是网络小说。与经典小说不同的是,网络小说更为“草根” ,它的读者能够见证作者的创作过程,还可能通过与作者的互动,对小说的走向产生影响。因此,网络小说粉丝群庞大且忠诚,是非常理想的受众。从题材上看,网络小说与传统IP中的经典小说一样,都塑造人物,也都有故事情节,也更适合改编为电影。随着IP热的进一步发酵, “重影响,轻内容”的选择倾向越发明显。

  第二,歌曲。由歌曲改编而来的电影,与其说电影利用的是歌词的故事情节,不如说电影利用的是伴随着新IP成长起来的“网生代”的情怀。实际上电影的内容与歌曲没什么关系。同名电影在歌词的基础上,加入了大量情节以充实故事,即使将电影讲述的故事看做一个原创故事也并不为过。

  第三,电视节目真人秀。真人秀电影看重的也并非内容,而是真人秀节目以及参加者本身的明星效应。原则上电视真人秀并不设计故事情节,只设计游戏规则,参与人在真人秀中的身份并不是按照固定剧本演出的演员。一些真人秀电影拍摄周期短,投入少,内容仿佛将真人秀直接从小荧屏搬上了大银幕。

  第四,非作品“IP” 。它们利用的不是作品本身,是创作者的影响力。在没有出现任何作品的情况下,就开始对尚未诞生的作品进行电影方面的投资开发。在这个类型里面,投资人看重的不是作品是否已经存在,也不是这个作品可能产生的粉丝群体,而是看重作者通过之前作品积累下的号召力。 《后会无期》便是一例。

  IP利用模式的发展与成熟

  在“传统IP”占有一席之地的时代,改编电影一般都是选择可供改编的经典素材与文学艺术作品。前者大多是脍炙人口的古典小说、戏剧或民间传说。后者则多为优秀现代文学艺术作品。与前者不同的是,电影制作人在选择这类IP时,往往更看重IP的内容而非名气。不少观众都是在观看过电影之后,才开始对原作产生兴趣。不少电影人希望通过IP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吸引观众,因此电影故事是否优秀,是否适合改编成电影是非常重要的。

  而在“新IP”时代,这些选择标准发生了变化。从素材方面来讲,“新IP电影”热衷于选择网络小说、网络剧、歌曲、电视真人秀节目等之前很少被改编为电影的题材。与传统IP形成对比的是,新IP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投资人选择IP的标准,正在从“内容为王”转向“粉丝无价” , IP自身影响力逐渐超过IP的内容,成为IP最具有价值的部分。

  从利用方式来讲,电影制作人在选择IP的时候,更关注IP自身的影响力,不少电影打起了“明星IP” + “明星演员”的明星牌,原作的粉丝与演员的粉丝共同成为了电影利润的保障,无需投入更多成本保证电影质量。这也是新IP电影饱受诟病的特点之一。

  在传统的IP利用模式下,原作者很少介入电影创作,编剧是将原作中的故事转化为电影语言的重要著作权人,承担着将作品改编成电影剧本的重任。在IP热的冲击之下,一些投资人只考虑未来电影的影响力,会选择粉丝众多,但语言粗劣,内容不适合改编为电影的作品,这些新IP电影提高了编剧的工作难度。同时,对于有原作的新IP电影,对“粉丝经济”的依赖使新IP电影与原作处于一种微妙的关系——完全忠实于原著的IP电影对于已经非常熟悉原作的粉丝来说是缺乏新鲜感与吸引力的,改编幅度过大又会招致原作粉丝的不满与批评。这样,在前一种情况下,专业编剧的生存空间进一步被挤占,工作难度加大。在后一种情况下,原作者往往被邀请担任新IP电影的编剧。比如《小时代》的电影导演就是作者本人, 《鬼吹灯之寻龙诀》邀请原作者天下霸唱担任编剧,电影《左耳》的编剧由作者饶雪漫本人担任。

  IP现象的启迪

  不少电影人担心新IP电影过热会为中国原创电影带来损害。IP电影本质上是改编电影,目前改编电影流行,是原创电影萎靡的结果而非原因。比较2011年至2015年内地票房收入前10的国产电影中原创电影与改编电影数量,就能发现,在获得市场肯定的优秀电影中,原创电影的数量在整体上并未呈现下降趋势。不管是传统IP还是新IP,实际上都是制片人为了让观众回归影院作出的努力。它们与原创电影手段不同,目的一致。

  有观点认为,新IP电影利用原作影响力,在诞生之前就保证了一定票房,完全没有原作基础的原创电影在竞争中完全没有优势。原作影响力确实是改编电影的优势之一,这种优势即存在于新IP电影上,也存在于传统IP电影上。事实是,在漫长的电影史中,原创电影一直在与改编电影同台竞技,旗鼓相当,原作基础并未使改编电影占据绝对优势,打击原创电影的市场占有率。也有观点认为,新IP电影过于注重IP与演员的“明星效应” ,轻视电影内容,这种电影将会在市场上“劣币驱逐良币” ,挤压优秀原创电影的生存空间。这种担忧也是没有必要的,电影市场上,只有优秀的作品才能获得最终成功。 《鬼吹灯之寻龙诀》《滚蛋吧肿瘤君》等获得极大成功的新IP电影都是票房口碑双丰收的优秀作品。它们成功的根本原因不仅取决于原作的影响力,还取决于优秀的电影质量。因直接将综艺节目搬上大银幕而备受批评的《爸爸去哪儿》好景不长,电影《爸爸去哪儿2》票房不足前作《爸爸去哪儿》的三分之一。可见原作影响力与明星效应并非保证电影票房的万能钥匙。

  IP热不是一件坏事,它标志着网络小说、网络剧等新体裁走入主流市场,获得商业成功,也意味着一种以原作为中心,在原作影响力基础上进行全产业链开发的新的作品利用模式的成熟。这种利用模式的发展使原作者获得了更多的利润,鼓励了创作。从电影界来看,电影改编素材范围扩展到了这些新体裁上,新IP利用模式带来了降低电影成本与投资风险等益处。蜂拥而入的商业投资带来的热度将随着消费者理性的回归而逐渐散去,这种有益的新IP利用模式将保留下来,并进一步发展成熟。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