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新闻办公室发布了内蒙古十大文化符号,分别为:内蒙古大草原、马头琴、那达慕、蒙古包、成吉思汗、草原英雄小姐妹、蒙古文、敖包、蒙古马、红山玉龙。
据介绍,内蒙古十大文化符号是“内蒙古民族文化建设研究工程”课题组历时一年多,从征集到的210项文化符号中,通过问卷调查、研究评审等工作,最终确立的。
仔细琢磨这精挑细选出的十大文化符号,确实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内蒙古的地域特色、民族文化、人文色彩和历史渊源。比如,大草原和蒙古包,这是人们一提起内蒙古脑海里首先浮现的景象,继之而来的就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传奇,那如泣如诉的马头琴声和月亮升起时敖包相会的场景……
说起来,这十大符号中,就那达慕而言,早些年其实知道的人并不多。近年来,随着内蒙古旅游业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才开始了解这一集文化民俗、体育竞技为一体的草原盛会。尤其是水丰草美的夏季,那达慕大会已成为吸引旅行者、摄影爱好者前往草原的一大亮点。那达慕入选十大文化符号,显示了内蒙古打造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决心。
蒙古文,是蒙古族的语言文字,传承了一个民族700多年的历史文化信息,但对很多人而言,在一个写有5种民族文字的牌匾上,是很难分辨出哪是蒙古文、哪是满文或维吾尔文的。内蒙古将蒙古文作为十大文化符号之一,这意味着它将出现在更多的宣传手册、旅游标识上,有助于蒙古族对自身文化的传承,也有利于其他民族对蒙古族的了解。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艺评中国”新华号